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南辛庄桥

(2023-09-26 10:43:34)
标签:

情感

文化

历史

建筑

   

                 

南辛庄桥要拆除重建,这是电视里近几天报道的,也是从母亲的言语中得知邻居们议论的话题。母亲和张姨还特意走回河边看了一趟——这是一座承载着两岸几代人记忆和城市变迁的桥

南辛庄桥坐落在东河下游。东河源于城北元台子三合水库,蜿蜒穿过那些村庄,从北转向东南,汇入兴城河,两河形成夹角之地,宁远古城便位于此地。城东南角魁星楼下,有一条小河,汇集城南之水,从此桥汇入东河。至今从魁星楼至南辛庄桥段的这条斜道下,仍是雨季汇水的涵洞。只是更多的人已无从知晓。

南辛庄桥位置独特。桥西是古城集市小学和乡村,桥东是医院、机关、中学大海。国道京哈线(102线未改道城外之前,从山海关一路驶来,过此桥转向北,去锦城、沈阳的必经之路。

南辛庄桥原为木桥。上世纪七十年代,拆木桥建石桥,父亲把我家闲置的西屋借给建桥队作食堂,院子堆放拆下来的枕木。我问老父亲:“有多少人家租施工队?”年近八旬的老爹摇摇头,说:“没租,就咱家让他们用。”我提出疑问,他已不记得当年的来由了,耳聋的母亲听到说桥,大声讲述:“那时你才四岁,西屋做啥好吃的,给你都不要……咱老房的窗户是用他们给的桥上的木枓做的……”距今整整50桥体仍完好如初。

那个年代,建大桥可是宏伟工程,真正的民生、便民工程。更何况,现在桥刚一拦截,交通改道,市民们明显感觉到这桥的重要了。

桥两端分别砌有长长的石护坡。河东路还没有南延,在桥头形成丁字路口,最早的交通岗亭便建在这护坡上。其间京哈线经历过拓宽和修缮,1984南辛庄桥面加宽,更换桥栏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创建卫生城时,军民共同参与东河治理,清淤疏浚、修堤砌坝,桥北建水榭亭台,桥东岗亭后填土垫平,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小公园,碧瓦红墙,雕梁画栋,花草掩映。劳动之后的黄昏,村民们聚拢来敲锣打鼓、扭起大秧歌,俨然一消夏避暑的佳境。

晚饭后,女儿提议我们一起去看大桥。穿过河边绿地,站在步道上,她举起手机拍下这座即将被拆除的石桥。她说她记得桥边这小公园、秧歌和大鼓,还有奶奶买的刨冰和香肠……那时她也才四岁。

四孔石拱桥,今拆除重建成什么样子?没有看到。唯一可惜和担心的是城中的这座石拱桥会否因此而消失?

石拱桥,在代建桥的技艺里越来越少见了。这是一座空腹式石拱桥,每孔跨径17,全长75.90,桥高2.50联桥,从桥洞仰望,花岗岩青石,条块码叠整齐。中国桥梁史上,对石拱桥成就的评价是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

南辛庄桥,四孔联桥,拱上加拱,属于“敞肩拱”造型。每孔石拱两肩上各加一大一小两拱,拱顶与大拱持平,便于顶部平铺成路。而四个小拱左右对称,最大限度地敞开桥阻水的界面,既达到水的目的,也节省了大量的石料。

左右对称的小拱分别与另一孔肩上的小孔联排,再形成左右对称的四孔联拱,犹如盛开的花朵,抑或耳洞挎在石拱肩上。我只在小学时候暑假到东河去玩耍,在桥洞底下享受夏日里的清凉,也曾攀爬到石砌的桥墩上,钻进耳洞里捉迷藏。但那时候,只知其坚固高大,并不曾欣赏或懂得这石拱桥的精湛技艺。

最近一次大水应该1998夏,暴雨过后,河水充满河床,这是东河治理后第一次发洪水。桥面上已经上水,拱桥上十个小拱全部泄水,桥身安然无恙。河床里的鹅卵石被洪水冲刷之后,恢复往日光泽,铺满河道,两岸青草依依,蝉鸣阵阵。

夏末秋初的下午,挎一筐豆角或黄瓜从胡同里出来,蹲坐在桥西道南的楼角,兜售她园里仅剩的几垄菜。道北的行道树下,人力三轮平板车上斜躺侧卧着几个蹬车的,也有年轻人光着黑红膀子脚踏在车梁上,寻找着沿街拉运建材的活计。桥头还有一修自行车的小摊,师傅是辛庄村六队人,很多年没有见到他和他的车摊了。

秋高气爽,蓝天白云。也只有在这样的季节,站在桥上凭栏眺望……疫情三年,东河治理工程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在时隔25年之后,完成了第二次治理,安装了钢坝闸蓄水,东河水在桥下轻轻地流过白鹭在水草丰茂的浅滩戏啄飞舞

2011以来,先后在东河下游开辟了两条路,建造了两座新桥,均为梁式桥。东河两侧林立的高楼,取代了菜地,城镇化的进程淹没了桥两端的这个村庄。以至于这里的村民,当他们踏上街道,跨上这座桥,无论从东向西,还是由西走向东,都与这城市里的人一般无二

只不过若干年后,繁忙中匆匆过往的车流和人行中,还会有几人记得这座城中村命名的石拱桥——南辛庄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