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旅游杂谈情感文化图片 |
分类: 旅游随感 |
第五天
今天先去匈牙利的巴拉顿湖区,这个中西欧最大的淡水湖区,当地人称为“匈牙利海”。小静说,这处基本没有团队来,今天主要是解决上厕和休息,为去布达佩斯作充电加油。在一家咖啡店里全体人员排队上厕,这么多人免费上厕,导游理所当然的坐下来消费,也挽回一些中国人的面子。
湖边停着许多的私家游艇,野鸭和天鹅自由的戏水。岸边一个感应水龙头出水量很大,木椅上坐着三三两两的当地人,有看书的,有一位老先生坐在不远处的长椅上拉着手风琴,那旋律有着俄罗斯民歌的味道。走进绿地深处,发现好几个的人物雕像,全身、半身,男的、女的,应该是匈牙利的历史人物。在一处刻着1784——1842的半身男性纪念雕像前,摆放着两个鲜花扎成的花圈。一个国家的人民对历史人物、民族英雄的景仰和崇敬,让我对这样的国度肃然起敬。
素有“多瑙河畔的明珠”美誉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触目可及的历史古迹和宏伟建筑。多瑙河把城市一分为二,西岸是布达,东岸是佩斯,热闹的佩斯是行政商业和文化中心;布达是皇宫、渔人堡等。据说,国内的著名笑星陈佩斯的名字就来源于这里。
上渔人城堡,是俯瞰多瑙河和眺望佩斯区景致的最佳点。国会大厦、国家歌剧院、英雄广场等建筑群,气势恢宏,令人震撼。在国会大厦前的旗杆下,有两个宪兵背着带刺刀的长枪,围着旗杆绕圈子,应该是在执行值勤任务,但两个人边走边聊天,并不像别处军人严肃的样子。广场上游客不多,长椅上男女恋人对视的温馨瞬间,城中的有轨电车“咣铛、咣铛”的来回驶过,那鹅黄奶白相间和窄窄的车身,在蓝天下的一座座厚重、历史建筑前驶过,这眼前的一切,把我带进了欧美大片唯美的电影场景里。
在圣伊斯特万大教堂的广场上,有一家人为2岁的女儿庆生日,席地而坐在石头地上,摆着蛋糕、气球和玩具,大人趴在地上不断地给孩子拍着照。路人和游客也纷纷拿起相机拍着这温馨可爱的一幕。一些年轻人踩着电动滑轮车在场地上玩耍着,教堂的台阶上坐满了市民和游客。大教堂本来也是外观的,但导游说你投了硬币可以入内参观,没有见看门的老头。室内富丽堂皇,和之前面看的几个教堂都不一样,再发现老头原来在里面整理烛台。
沿着多瑙河匆匆去上车点,在河岸上看到一溜铁制的各种鞋子,原来是纪念二战犹太人被杀,有的就被投入这边的多瑙河里。
正值下班高峰,城市的道路老旧不宽,但是自行车车道有防滑涂层并单列着。我们的大巴跟在后面龟行,不小心走错了道,决不敢变道抄近路,乖乖地只能向前,竟来回绕了两圈。在大街和广场上随处可见穿着制服的人,甚至荷枪实弹的军人。
晚饭在匈牙利国际火车站边上的北京饭店,一个外墙很破旧的房子,里面倒不错。同样,国际火车站的外貌也是很老旧。导游说,这个火车站就是许多叙利亚难民从这儿去德国等国,前阵子电视里报道许多难民积压在这里。今天的团餐中咸菜炒肉丝很受追捧,还有大骨头汤和多瑙河鲤鱼也不错。6菜一汤,没有半小时消灭干净。
多瑙河在匈牙利的市区28公里长,宽300—400米,平均深4米,最深10米。晚上自费游多瑙河,一小时40欧,35人包下一条双层的游轮。船上的咖啡点心要另付,我们没去消费,只是抓紧时间拍摄月光下的多瑙河两岸美景。广播里的中文解说词也没认真去听,对着那些在灯光的聚焦下,在流动的水波里,稍纵即逝的“伊丽莎白大桥、锁链桥、国会大厦”等建筑群,我不住的由衷赞叹“赞!赞!赞”!坐在舱内的队友们一次次上甲板,我抓拍着她们丰姿倩影,在朋友们的满足中,我得到了更多的满足。
一部罗马尼亚电影《多瑙河之波》,让我们在40年前第一次领略了这条浪漫多情的河,一曲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条充满生命和活力的河。今天终于在多瑙河畔漫步,但岸上的铁鞋,又让我在浪漫中多了一些悲情。虽然行色匆匆,但我和朱英还是抢拍下了一些岸边行的照片。
我喜欢白天的多瑙河,静静的流淌,因为晚上看的不是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