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2017-03-08 17:44:18)
标签:

情感

文化

历史

收藏

图片

分类: 想说就说

                          

春节假期,我在家整理父亲40多年前写的诗篇,读着那些表扬老邻居慈孝父母、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的朴素又极具时代感的词句,勾起了我们对那个纯真的时代和老南桥的怀念。在大姐提议下,年初四上街去寻找那些正在模糊和褪去的老南桥记忆。

 “四只井”和“高楼房”

原南桥镇上的“四只井”,位于现在的南中路和立新路交叉口,在工商银行门前东面的空地上。这口井始于何年无以考证,但记得宽阔的井台和四眼井口,在南桥镇上独一无二。只要一提“四只井”,大家都知道它的方位和周边的一切。而在井东面几米,就是一幢三层楼高的大院子,别具一格的建筑,又俗称“跑马楼”。解放初期作为奉贤税务局,也在镇上家喻户晓。也就是我们曾经居住的勤俭弄45号,又名立新路9号。所以附近的人都分别简称它为“老税务局”“高楼房”“四只井”等。然而,在南桥的城市改造中“四只井”被填了,三层楼大院子也于90年代初全部拆除。如今是“南桥集贸市场”所在地。那天我和小妹站在“四只井”方位上不停地拍照留念,仿佛要留住曾在井边和小伙伴嬉戏打闹和夏日纳凉听哥哥姐姐们讲故事的温馨场景。

来到南面,过去是房管所的堆场,堆积着大量黄沙、石子和木材等,是我们孩提时挖沙坑、投石子、捉迷藏的天然游乐场。如今辟为公共绿地,成为老人们喝茶、聊天、下棋的露天休闲娱乐场所。路的北面曾是县“南申剧场”,常年有县内外各类的剧团驻场演出,是南桥镇上最热闹的文化场所之一。小妹的同学海派美女作家南妮的家就在剧场边的弄堂内。

“前进路”和勤俭桥

我们脚下的南中路东段,就是大院子南面曾一度被称为“前进路”,缘由是那时的院内小小班学雷锋做好人好事,利用课外时间,拣来碎石砖块铺路,把尘土飞扬的泥路夯实,方便了来往的人力三轮车通行,被当年上海市《红小兵报》专题宣传报道,并赞为“前进路”。如今这条小路早已变成了宽敞的水泥马路,向东连接着两车道的勤俭桥。

这座南中路勤俭桥前身有六个桥孔,记忆中小伙伴们不管男生女生都爱钻进桥洞玩耍。而桥下的河流是家禽的好去处。那时候我们常常提着长竹竿去放鸭,各家在鸭身上又涂了不同的色彩以示区别。还有一些人用长竹子和尼龙网做成的鱼网在河里捕鱼。

桥的东岸曾是县轧花厂,每到棉花收购旺季,河道里挤满了运棉船只。大人小孩争先恐后跳上还在摇晃的棉包,以最快的速度把棉包上的红棉虫扫进畚箕,这些高蛋白的小虫是鸡鸭们的佳肴。记得我同学的母亲是轧花厂的,看到她家有一整坛的棉虫,我好生羡慕。

走过勤俭桥,“南桥城乡路” 路牌赫然在目。的确,桥的东面过去就是乡下了。下田捉泥鳅、挖蚯蚓,田埂边挑马兰头、荠菜,是我们那时放学后喜欢做的事。为了响应学校的号召,甚至还去农家宅前屋后的粪坑旁挖蛹除“四害”。那年代镇上孩子也和农村娃一样,天不怕、地不怕,虫不怕、脏不怕、臭也不怕。

行走在东圆弄、西圆弄、红旗弄、周家弄里,熟悉的路牌、陌生的小巷,往事历历在目。当走过父亲曾经工作过的文教、卫生系统等旧址时,小妹动情地说,小时候跟着母亲去给爸爸送雨伞,跟着二姐去喊爸爸回家吃饭的情景恍若昨日。经过人民中路新华书店最早的旧址,母亲曾在此工作过。还记得每逢镇上有行街欢庆活动时,书店二楼沿街的大阳台成了幼时四姐妹最佳的观景台。当我们长大后,自己又成了行街中的欢乐一员。而今天则是“门庭罗雀车马稀”。

南桥小学和天主堂

一路向南桥小学走去,行至人民路解放路口,大姐指着一栋临街三层楼说,这就是我们中学吴老师家的私宅。我惊诧,它不像儿时眼中那栋高大上的石库门呀?透过二楼封闭的玻璃门,依稀看到里面朱红色的木格窗,残留旧时痕迹。后来才知道,其实已经不是原有的那栋西洋式建筑了。90年代道路拓宽,老房拆了,朝后移位10米重建的,只留用了部分老建材。

来到南桥小学,透过大铁栅,惊喜见一群现代建筑中有一堵老式砖墙。门卫大哥热情地打开大门,让我们进去。近距离观察,粉墙黛瓦、镂空门洞,颇具江南园林特色,这是当年遗存的建筑吗?虽有疑惑,但从心底且当就是。那片宽大的操场还在,耳边仿佛又响起了清脆的铃声和嘈杂的戏闹声。

走街穿巷,来到“天主堂”,我们庆幸地发现她和镇上的“沈家花园”一样,被列为历史文物保护建筑保存完好。走进宽敞的礼拜堂,粗大的圆柱和高旷的木结构屋脊,把我的思绪拉回到70年代,这儿曾被作为县少年宫所在地。13岁时的我在这礼堂里参与本县原创的舞剧《海螺》排练,并有幸担任女主角,参加了上海市学生文艺汇演。这些40多年的城南旧事在此时一路激活。

走出教堂,站在没有了余庆桥的十字街头,向北望去,当年沪上著名的三教合一“佛角”早已荡然无存。却惊讶地发现街的尽头竟然还有几间白墙黑瓦的旧式老房。我们兴奋地前去探究,“人民北路88号”横亘眼前,屋后就是南桥的运河滩。屋边废弃的水泥电线杆、小水井,倒扣的水缸,似有花卉浮雕图案的石板条,我们似乎闻到了老南桥的味道,久久不舍离去。

在冬日暖阳里,我们穿行在老南桥大街的东西南北中,努力拾起残破的记忆,捕捉那些留存的印记。走在立新路上,依在勤俭桥边,凝视那斑驳的墙头,抚摸着南石桥上莲花浮雕,仰望高耸的教堂尖顶,看着没有了“南廊棚”的河岸,回味着“三八”点心店小馄饨的鲜美,想到大礼堂门口卖电影票小窗口里老伯眼镜片后目光炯炯……我们竭力寻找着儿时的老南桥模样,在兴奋与失落的交错中,在历史和现在的碰撞中,为南桥的变迁感怀

确实,随着南桥新城建设的如火如荼和老旧城区“城市更新”的月新日异,对于老南桥历史的厚重和文脉如何的传承和光大;还有多少老南桥的“清明上河图”留在人们的印记里;如何能唤起对历史遗产的尊重等等,我们需要一个答案。眼前,我们期盼着奉贤的“十字水街、田字绿廊、九宫格里看天下、一朝梦回五千年”的宏伟蓝图能早日实现,以解我们心中那抹不去的乡愁!

发表于2017228日《奉贤报》月末版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寻找老南桥的记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