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可现如今“酒香还得会吆喝”。我更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自本人的拙作《书里书外》出版后,我也一改内向、怕和人打交道的毛病,积极的主动出击,跑市场推销新书。虽然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位陌生人买了我的一本书,但我还是很开心。
记得那天走进了莘庄一家“好德”便利店,见一男一女正在聊天,我进去逛了一圈没敢开口就退出了。往前走了一段路后,想想又走回去,这次鼓足勇气谈合作,但没成功。正失望要离去时,没想到那位女营业员翻了一下书说:“你便宜点卖给我吧。”啊,真的吗?我不敢相信。又说:“作为女同志,写写书蛮好的,我要看看那些没去过的地方,你书中怎么写的。”当时我就很激动,恨不得不收她的钱了,但一想,还是给优惠价吧。因为她掏钱买,这是对我的肯定。
以后,见到新朋故友的,我就想送书给人,甚至也因为送书,结识了一些新朋友,许久不见的老朋友也联系上了。那些躺在库房里的书,我恨不得都让它们飞到爱读书人身边去。
目前从读者反馈情况看,对本书封面的设计一致点赞,宁静、素雅,又不失书卷气。而本人对封头封尾的那些简短文字设计很满意,看得出版社的匠心和用心。对于《书里书外》这个书名,要感谢为我写序的著名散文家、市作协会员高明昌老师,是他为我选定了本书里一则日记中的同名题目。这个书名也让我的一位好友戏称为有点“哲学”味道。哈哈。虽然如今发现这个书名网上有重名,但我还是喜欢。
书里的一些老照片,勾起了一些老南桥人的共同记忆,一些文章也激活了类似经历人的相同印记。就像我在《后记》里说的:“更希望这本书能给读者留下些许回味的空间,让彼此找到流逝岁月的痕迹,让你我在字与句的碰撞中产生共鸣,更擦出生命的火花。”文章能得到大家的认可,当然高兴。可女儿开玩笑的说,看了妈妈的书,她的一些隐私都暴露了。其实书中的绝大部分文章在以往的报刊和我的新浪博客上均发表过,早已是公开的秘密。
在众多的读后感中,最让我欣慰的话是:“我也可以这样写。”“你也可以这样写写身边的人和事。”最让我感动的话是:“我老婆说这样的同学才是正能量。”
最引人深思的是外甥女韩郑铮留下的一段话:“了解家族的历史,边读边揪心的痛,也正是那个特殊的年代背景,成就了那么多正直善良淳朴受人爱戴的长者。对比当今的种种现象,也许我们应该认真的反思时代在进步,思想是否也不该退步,在享受物质生活的今天如何忆苦思甜,勿忘初心。”
我最爱听的话是:“我要多买几本,送给我的好朋友们看。”
最让我自豪的事是:技校好友阎纯把我的书带回了澳洲,也算是走出国门。最出乎我意料是奉贤文广局退休干部沈吉明打电话祝贺我,并要在网上互为关注。最值得骄傲的事是:上海闵行图书馆对我的捐赠发来的荣誉证书。
“
出书已不是我个人的行为,而是一种文化传承。”没想到我的这句话,现实生活中灵验了,我很幸运。在我的书打动别人的同时也感动着我,激励着我继续的努力,写出更好的文章。在此我由衷的感谢施云江、王嘉荷、阎纯、张震东和那位不知名的女士,你们慷慨解囊买我书的一个小举动,给了我精神大于物质的奖励。让更多的人去爱书、爱上读书,让更多人也去写书、出书,在当下物欲横流的社会,这样的人多点再多点,越多越好。
在此要特别感谢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上海大学现代诗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会员,上海市写作学会理事七十六岁高龄的葛乃福先生,百忙中阅读我的书,且谦逊、热忱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他还专门发来短信,给予我一个业余写作者莫大的鼓励;再次感谢每位用心阅读《书里书外》的亲朋好友,也请各位对书中的不妥多多包涵。
下面就节选几位读者点评:
郑老师:新年好!大著《书里书外》,我己拜读部分,很好!清新的风格,朴实的文字和隽永的内容,值得我细读并好好学习!(葛乃福)
郑月红同学你好!书已全阅很是敬佩,当我收到你的书籍我向同事们把你介绍了一下,他们也当场翻阅了,都说不容易。这时我感觉你的光环突然罩到了我的头上应验了什么叫借光二字,大家一致认为同学不少,但要做到这样就你一人。读这本书我有一特别近的距离,尤其读到《忆亡友》和《示月红》时,一下把我拉到了两年的技校时代,模糊的、清晰的记忆不断出现,尤其是我们毕业前一天的晚上,联欢会后其余班都散了,唯有我班不肯离去,从不说话的男女同学突然间情感暴发,声泪俱下,互留地址,想起这些就感到激动和回味。你送我的书我不说谢,说谢太俗,发表一些读后感我认为是最大的褒奖和支持。我老婆说这样的同学才是正能量。(侯盈孙)
阅读三姨刚出版的散文集,内容贴近生活,其中深意却是发人深省。读到《亲情友情》那一章已情不能自已。许是岁月的变迁、年龄的增长,对祖辈们的感情越加的浓郁,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最能感动内心的仍是那些深埋在心底的孩童记忆,真实纯洁不带半点瑕疵(三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