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房子
(2015-08-11 14:18:59)
标签:
老房子大院前楼南桥镇 |
分类: 想说就说 |
这幢被周边居民称为“三层楼”、“老税务局”的大院,四方型砖木结构,有前楼、主楼和后院近40间房。主楼中央铺着彩色釉面地砖,四周梁上刻有才子佳人和山水图画木雕及古诗文。院墙上还有石膏浮雕和绿色琉璃窗,许多房间为木地板和雕花玻璃门窗。前楼上有个约20平方米的小戏台。后院有口水井,平房后各有小天井。整个院落设计精巧缜密,别具一格。
1957年,我们全家住进大院。首批入住的20多户主要来自县府、财税、文教卫等系统的干部职工。我们住的正是全院最亮眼的彩色地砖和有雕梁画栋那几间。可惜“文革”时那些木雕和浮雕全砸毁了。那时一到夏天地砖拖净后,赤脚踩在上面或坐、或躺,凉爽极了。后院小井则是全院的天然冰箱,大家把瓜果放井里降温,有时还会发生东西拿错或掉井底的窘事。
院外一口四眼水井在南桥镇上独一无二。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只要有人说起“四只井”,就明白是指我们院。因地处十字路口,周边居民爱在井台边纳凉。井边一棵老槐树,我们会采下叶子撸去叶片,只剩筋条来做游戏,比赛谁手里的筋条坚固。这种就地取材的玩具,在那个年代比比皆是。每周三下午不上课,院子便成了孩子的天下。玩捉迷藏,从一楼到三楼,从前院到后宅,挤进你家衣柜,躲在他家阁楼,整个院子都是自家的。院中的石板路,是打球、赛跑的主战场;一块水泥洗衣板,是打乒乓的宝地;我家门前走廊则成了夏夜的舞台,各家孩子轮流表演节目。院内唯一的自来水洗涤池,则成了院内家长里短的闲话中心。院南面有条泥路,往东一座勤俭桥,河两岸有轧花厂等工厂企业,水上运输繁忙。常有人力拉车运棉花、黄沙等,逢雨天道路泥泞,正读小学的我们学雷锋做好事捡石子铺路,改善路况。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镇西边建起了解放新村,我家搬离大院住进新房。四眼井填了,大树砍了。多年后我带女儿重游故地,只见前楼已拆,我唯有站在门牌下拍照留念,向老房子作别。没多久整个院子都拆了,如今,这里建成了二层楼小商品综合市场。
承载历史的“三层楼”院子消失了,唯一的那条河、那座桥还在见证岁月的变迁。从老房子里走出来的人有104岁的原南桥镇老镇长施笑山,有为“天宫一号”编织翅膀的东华大学教授陈南梁等。我为曾与他们为邻而骄傲。
老房子被拆已成了历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全民意识的觉醒,相信会有更多的好房子和我们一起慢慢变老。老房子不在眼前了,但永远还在心里,那份沉淀在心底的快乐比怀念更为绵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