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春秋左传鲁隐公鲁桓公羽父弑君文化 |
阴险的羽父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反过来又去找桓公,假称隐公不愿意还政给桓公,让桓公杀了隐公夺回本属于自己的权力。已经当了十多年太子的桓公自然听信了羽父的鬼话。于是羽父就在隐公参加一次祭祀活动之时,派人暗杀了他,然后将桓公扶正。
可怜的隐公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春秋》对他的死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根本看不出他是死于非命的。《左传》则对这件事进行了交待。
《春秋》在之前的记载中,曾多次提到羽父在没有国君授权的情况下,擅自与他国结盟或与他国联合采取军事行动。可见羽父的专横和擅权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隐公终未对其采取措施。如果之前还下不定决心的话,当羽父提出要他杀掉桓公时,此人的阴狠毒辣已是暴露无疑,可不知为何隐公既没有照羽父说的做,也没有对他进行处理,而是不了了之了,这最终导致了他的悲剧。
鲁隐公的犹豫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羽父让他杀掉桓公可能他是不愿意的,但还政于桓公恐怕也是他不愿意的。因为他如果已打定了主意要还政,按常理他是不会饶过羽父这样的乱臣贼子的,可从他后来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严厉的斥责羽父,而是颇有些托辞的说:自己盖了房子,准备还政于桓公,回家养老了。实际上这个时候,他根本就没有打定主意——是走还是留。但这种犹豫羽父可受不了,他见隐公这个老板已经靠不住了,立刻转投到了桓公这个新老板手下,并极力怂恿他杀掉隐公。
桓公可不比隐公,十多年的太子当的他已是没有任何耐性了,本来他才是鲁国名正言顺的君主,只是因为父亲死时,他年龄还小,才由叔叔摄政。现在自己已经长大了,可叔叔还没有任何要让权的意思,他的心里早急的开了锅,加上羽父在旁边煽风点火,他立刻就生了杀心。就这样在太子的默许下,羽父对隐公下了手。
隐公的死说明了一个道理,一个当政者在走和留的问题上一定不能犹豫。如果选择走,就应该早做准备,给后来者一个清楚的信号,勿使他产生异心。如果选择留,那么就应该把一切可能影响到他的不利因素全部清除掉,以免后患。像隐公这样欲走还留,犹犹豫豫的,自然会让等着接班的人心急,让别有用心的小人钻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