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两宋遗恨(四)

(2007-09-03 22:35:34)
标签:

人文/历史

河南历史

宋仁宗

包公

包拯

开封府

惠民河

三弹张尧佐

铁面无私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两宋遗恨(四)包拯,字希仁,庐州府合肥县(今安徽省合肥)人,
中国古代清官的代表人物 

 

    公元1022年,宋真宗驾崩,其子赵祯即位,是为宋仁宗。仁宗在位的40余年,是整个北宋王朝最兴盛、人才最多的时期,北宋许多著名人物大多出于此朝。其中最富盛名的就是曾任开封府尹的包公了。

    包公,姓包名拯,字希仁,出身在一个官宦人家,祖父、父亲都是进士出身。包拯少时就刻苦用功,且对父母极孝。29岁那年,他考中了进士。按常理寒窗十年,一朝金榜题名,就应该赶紧去做官,但包拯因为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离双亲,遂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在家中侍奉父母,直到两位老人相继辞世之后,包拯才步入仕途。

    公元1043年,由于包拯在地方任职期间,颇有政声,朝廷将他召入京城开封,任监察御史。此时的北宋王朝正是危机四伏之时,包拯对因循守旧、文弱不振的朝局非常的不满,于是他频频向朝廷上书,对国家的内政、外交、军事等个个方面提出了很多的建议,尤其要求朝廷增强边防,解决边患问题,但并没有得到文弱的北宋政权的重视。

    公元1046年,包拯擢升为三司户部判官。三司是主管国家财政,掌管国家经济命脉的部门,这个部门的官职都可称的上是肥缺。包拯上任之后,公正无私、廉洁自律,只知兢兢业业的为官,从不为自己谋私利,因而得到了同僚和百姓的爱戴。四年后,包拯再次以出色的政绩,升为天章阁待制、知谏院。这是一个可以对朝政得失提出意见的职务。包拯在任此职的数年间,多次上书言事,对政令的好坏,大臣的得失,都敢于忠言直谏,并弹劾了许多不称职的官员。其中最著名就是“三弹张尧佐”。

    张尧佐是宋仁宗的宠妃张贵妃的伯父,其人无才无德,只是靠与贵妃的裙带关系和溜须拍马才得以为官。仁宗很喜欢他,就破格任命他为三司使。此任命一下,举朝哗然,包拯和其他几个谏官一起上书劝阻道:“三司使掌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怎么可以让一个才能平庸的人担任呢?再说张尧佐是外戚,权位过盛非国家之福也,望陛下另选贤者担任此职。”仁宗见反对的力量太大,就虚晃一枪,收回了对张尧佐三司使的任命,而在一天之内,连授张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群牧置制使四项要职,其权位更胜于三司使。这一下,朝臣的反对之声更加猛烈。包拯再次站出来与仁宗据理力争,指责仁宗如此重用外戚是“失道败德”的事情,建议仁宗立即收回成命。仁宗见阻力如此之大,只好作罢。

   不过在一年之后,仁宗见风平浪静了,遂再次任命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他满以为这回没人会反对了,谁知包拯又第三次站了出来,与仁宗廷折面争,要求皇帝将张尧佐外派出京,不得在京城任职。仁宗拗不过他,只得听从了包拯的建议。自此,那些平日里习惯了作威作福的外戚显宦们都慑于包拯的虎威,作事再也不敢肆无忌惮了。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两宋遗恨(四)

 

位于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包公祠

 

    公元1056年冬,在外做了几年地方官的包拯被召回京城,任权知开封府。开封是当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作为北宋的首都,她不仅是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聚集之地,而且还存在有许多不法豪强势力,他们相互勾结,欺压良善,百姓们常常是呼告无门。

    包拯到任后,首先对诉讼制度进行了改革。那个时候告状,状纸是不能直接送达府尹的手中的,而是由牌司收转。一些不法的胥吏,就从中扣压、刁难告状人,收受钱财。如若不给或少给钱,告状人连状子都递不上去。包拯到开封府后,命令升堂时,大开正门,让含冤抱屈的百姓直接进堂,陈述曲直,杜绝了役吏从中作梗的情况,使百姓不再有冤无处诉。

    当时的开封漕运,主要有四大河道,其中惠民河由于达官贵人长年依仗权势,侵占河堤道修筑园林亭榭,造成了水道严重壅塞。包拯上任那年,正逢天降大雨,开封城中排涝不畅,淹没了许多房屋,百姓损失惨重。经过认真的调查,包拯决定整治惠民河,他下了一道命令,凡侵占河堤、妨碍河道畅通的一切建筑,全部拆除,违令者严惩不贷。那些达官贵人们也知道包拯的厉害,都乖乖的拆除了违章建筑,包拯遂疏通了惠民河,为百姓做了一件大好事。百姓对铁面无私的包公都交口称赞,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把他看的像阎君一样毫不留情面。

    之后的包拯又接连出任右谏议大夫、三司使等重要职务。到了公元1061年,包拯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正式成为了国家的副宰相,不过他的生命也快走到了尽头。第二年的五月,包拯死在任上。开封的百姓闻得此讯,哭声震天,宋仁宗辍朝一日,亲自到包府祭奠。

    为官清廉的包拯没有遗产留给自己的子孙,只留下了一条遗言:“我包家子孙,若有贪赃枉法者,不得归本家,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不遵从我的志向的,不是我包家的人!”

    千百年来,包公的形象深入人心。《陈州放粮》、《铡美案》、《狸猫换太子》这些已经成为我们中国人整体记忆的故事使包公永远的留在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中,虽然这些故事都是演绎出来的,但百姓对清官、对好官的爱戴之情,却是真实的。人们怀念包公,正是怀念这样一种清正的精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