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读经典——《春秋·左传》(二)

(2007-08-20 21:38:56)
标签:

人文/历史

春秋

左传

郑庄公

鲁隐公

郑伯克段于鄢

共叔段

 

    孔子删修《春秋》,虽然文字简练,但中间的字字句句都表现了孔子的礼义思想,这在开篇的第一段就有表现。

   《春秋》的开篇记录了鲁隐公和鲁桓公的身世,以及鲁隐公摄政的事情。鲁国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的封地,这个国家在所有诸侯国中地位相当特殊,因为它是唯一一个可以使用天子礼乐的国家。正是因为如此,鲁国虽面积不大,但却完整的保留了周朝的所有礼仪制度,在这种礼治环境下生长起来的孔子对周礼非常的推崇,并一生都致力于恢复周礼昔日的辉煌。

    在对鲁隐公上台这件事的记载中,孔子并没有用“即位”这个词,而是用的“立而奉之”来描述,因为鲁隐公并不是前任国君的嫡长子,只是因为太子鲁桓公尚年幼,他才上台代摄其政,其地位类似于后世的摄政王。为了纪年的方便,孔子才用了隐公的年号,并没有真正把他当作鲁国名正言顺的国君。

    紧接着《春秋》就记载了这年夏天在郑国发生的一件大事――郑伯克段于鄢。事件的全过程在《左传》中有详细的记载:

    春秋时期的郑国从国土面积上来讲充其量只是一个中等诸侯国的规模,但由于他是周天子的同姓兄弟所建的国家,且在周平王东迁之时,有护驾之功,长期以来一直担任周王室的卿士,加之郑国的位置正处于中原的中心地区,所以在春秋初年,郑国在诸侯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是个很有能耐的君主,在他任内,他极大的扩展了郑国的疆土和影响力。他的夫人叫武姜,他们有两个儿子――后来的郑庄公和共叔段。虽然都是儿子,但是待遇却是两重天,武姜非常的喜欢小儿子段,极其厌恶大儿子庄公。原因是庄公在出生的时候,让她吃尽了苦头。庄公名字叫寤生,就是倒着生出来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他出生的时候是难产。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难产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无疑是一次生死的考验,能不能挺过来完全要看产妇自身的生命力,不过最后总算母子平安,但武姜还是被折腾了个半死,所以从庄公生下来的那一刻起,武姜就不喜欢他,后来段的出生就更加加剧了这种情况。

    为了让自己最称心的儿子当国君,武姜没少在郑武公面前吹“枕头风”,但武公是一个明白人,他始终没有废长立幼。在他死后,庄公还是顺利的继承了国君之位。不过事情并没有结束,武姜虽然没有把段扶上君位,但她并不甘心。她逼着庄公把京这个地方封给段,庄公没有办法只好照办。大臣们看到了潜在的危机,就劝庄公不能够违背先君的法度把这么大的一个都市封给有野心的段,可庄公并不采纳只淡淡的说了一句:“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就等着看好吧。”

    段到了京城后果然开始招兵买马,图谋不轨,他公然的命令周边的城邑都听从他的命令。大臣们越看越觉得事态严重,就又来劝庄公早点处理段,可庄公还是装聋作哑让大家等待。

    经过了多年的准备,到了公元前722年的夏天,段自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就聚集人马,准备发动叛乱夺取君位,他致书给自己的母亲,让她在国都做内应。这一切都没有逃过郑庄公的眼睛,当他得知段要发动叛乱的确切时间之后,说道:“时候到了!”遂命令大将子封率领200乘兵车突然袭击段的老巢――京,段促不及防,被打的大败,逃到了鄢。郑庄公亲率大军进攻鄢地,段见大势已去,只好逃奔共国。

    镇压了弟弟的叛乱之后,郑庄公把所有的怒气都撒在了自己母亲的身上,他把武姜撵出了国都,把她安置在城颖这个地方,并撂下狠话:“不到黄泉,永不相见!”

    一下子失去了两个儿子的武姜只好一个人凄惨的离开了郑国的都城。不久之后,郑庄公就有些后悔了,但作为国君说出去的话又不好收回,于是整日为此事闷闷不乐。

    这时,一个叫颍考叔的边疆小吏知道了这件事,就借着要给郑庄公献宝的机会,见到了他。庄公收了颍考叔的礼物,赏赐他饭食,颍考叔在吃的时候,专门把肉放在一边不吃。庄公就问道:“你这是为何呀?”颍考叔回答道:“小人家有老母,没吃过国君赏赐的饭食,请允许小人把这些食物带回去孝敬母亲。”这话正碰到庄公的难过之处,他长叹一声道:“你有母亲可以孝敬,寡人却没有。”颍考叔故做惊讶道:“这是怎么说的?”庄公就把来龙去脉告诉了颍考叔,并表示自己的悔意。颍考叔一听笑了,说道:“这有什么难的?只要挖地见到泉水,然后再挖个隧道相见,就不算违背当初的誓言。”庄公一听大喜,就照着颍考叔说的办了。母子两人终于在地道中相见,尽释前嫌,合好如初。

   《左传》在这篇记述的末尾对颍考叔大加赞赏,称他是“纯孝”,不但能够孝敬自己的母亲,还能够教国君也孝敬他自己的母亲,这种行为完全符合儒家所推崇的推己及人的哲学思想。

    其实无论《春秋》也好,《左传》也好,他们对郑庄公除掉自己弟弟的行为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因为从一开始郑庄公就挖了陷阱等着自己的弟弟一步一步走进去,然后盖上盖子。儒家一向反对“不教而诛”,而郑庄公正是在沉默的情况之下,坐等着自己的兄弟“多行不义”最终“自毙”,丝毫就没有想过要挽救他。作为国君、政治家,他是合格的,他老辣的政治手腕使他有足够的能力驾驭一个国家。但作为兄长,他却是不称职的,他完全把段当成了自己的敌人,毫不念兄弟之情。所以孔子用“郑伯克段于鄢”这几个字来记述这件事,没有说明他们两人是兄弟,而只承认这是一次政敌之间的攻杀,暗暗的讥讽了郑庄公的这种行为。

    不过我却认为造成这场兄弟相残惨剧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他们的母亲――武姜,是她对小儿子段的溺爱造成了后来一系列的惨祸。人生来都是渴望母爱的,母亲对儿女的影响是巨大的,武姜的错误就在于他对段的无原则的溺爱。在她的纵容之下,段越来越骄横,越来越不把他的大哥看在眼里,而庄公则在母亲的冷落中,暗暗迁怒于自己的弟弟,把段看做是夺走他母爱的人。兄弟二人的矛盾就这样越积越深,最终演变为骨肉相残。

    当庄公对着自己的母亲,说出那句“不及黄泉,无相见也”的狠话时,我仿佛感受到了压抑在他心中几十年的不满和愤恨。他恨武姜,为什么一个母亲可以对自己的儿子无情到这种地步;他也恨段,如果没有他,母亲是不会对自己如此绝情的;他更恨他自己,为什么出生的时候要让母亲难产,以至于生来就不招母亲喜欢!在这种恨的心情中,郑庄公郁郁寡欢,如果不是遇到颍考叔,恐怕他真的就要一生做个与亲情绝缘的“孤家寡人”了。

    最终的结局还算圆满,郑庄公终于在隧道之中与自己的母亲“其乐也融融”了,而武姜在失去了一个儿子之后,没有再失去自己的另一个儿子,也属万幸。不过对于只有一个孩子的现代人来说,恐怕不会有武姜这种改正错误的机会,所以今之人教育子女要更加谨慎才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