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是儒家经典“五经”中的一部,相传是圣人孔子删修的,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史。《春秋》以孔子的祖国鲁国的纪年为刻度,记载了上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间共计242年的历史。记录的范围除了鲁国历史还有当时各诸侯国的一些大事,对当时天下大势的演变也进行了广泛的记载。
全书原文有18000余字,现存版16000余字,它记载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一些政治、社会风俗、自然灾异等史实,具有宝贵的史料价值。前人普遍认为孔子删修《春秋》,意在“寓褒贬,别善恶”;又说孔子要做到“微而显”,“志如晦”,“婉而成章”,所以后世学者常认为《春秋》是一本“微言大义”的书,再加上这本书记事简略,措词隐晦,令人有“闭门深思,十年不解”之感,因此后世之人对它作了很多的引申和解释,遂形成了一门学问。对它的注释称为“传”。到了汉代时,注解《春秋》的传就有了五种之多,现存的有《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中,以《左传》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相传该书的编撰者是孔子的同乡鲁国的盲人史学家左丘明。《左传》是一部以《春秋》为纲的编年史,全书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8年),前后共计254年的历史,书末还附有晋国赵、韩、魏三家灭智伯的记载。该书共18万余字,收集了大量的史实和传说资料,内容丰富,语言优美,虽然是《春秋》的注解,但也是一部独立成章的史学巨著,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文献。该书中的一些章节被作为先秦文学中的经典篇目载入中国的文学史,可以说《左传》是一部集史学性和文学性为一身的经典著作。
《春秋》自西晋杜预《春秋经传集解》始,就与《左传》合编在一起,以《春秋》为经,以《左传》为注释,故而现存的《春秋》基本上都是与《左传》合编在一起,一同供人阅读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