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隋唐五代(四)

(2007-06-06 23:46:47)
标签:

河南历史

玄奘

西游记

印度

西行求法

翻译

大唐

大唐西域记

我所知道的河南历史——隋唐五代(四)        

        玄奘,俗名陈袆(音辉),通称三藏法师,又称唐僧

     洛州缑氏(今河南省偃师)人,中国佛教历史上伟大的高僧

   

    公元612年,在洛阳城内的净土寺里,一群小沙弥正在议论着什么,这时从旁边走过来一个长相俊秀的小和尚,被他们的谈话吸引住了,就站在那里听。其中一个年岁大一点的沙弥说道:“你们知不知道,朝廷的大理寺卿郑善果郑大人,要来洛阳亲自主持剃度仪式,据说这回朝廷只在洛阳剃度27人!”“啊!咱们洛阳贵为东都,三宝弟子何止千万,那咱们岂不是没有机会了吗?”“哼,别说咱们年龄都不够标准,就是年龄够,也很难通过考试,郑大人是当世的鸿学大儒,并且还有几位高僧大德做考官,要想通过他们的测试,非是有大修为的人不可!”“看来咱们要想剃度,不知道还要再等多少年啊!”小沙弥们边叹息着,边各自散去了。那个面目清秀的小沙弥却没有忙着离开,他思索了良久,终于下定了决心。

    考试的日子来到了,主考官郑善果早早的就到了考场,同几位高僧一起按照程序对参考的僧人进行了严格的考核。这时,一个年少的小沙弥进入了考场,郑善果先是一愣,然后问道:“小师傅也是来考试的吗?”

那个小沙弥答道:“是的!”“那小师傅可知参考的僧众是有年龄之限的?”“我知道!”“那么小师傅年方几何呀?”“小僧今年13岁!”“哈哈。。。”郑善果笑了,不过他看这个小沙弥挺有意思就故意问道:“你这么小就想出家,到底是为了什么呀?”小沙弥答道:“小僧出家是为继承佛祖如来的事业,使我佛的教义可以发扬光大!”郑善果一听,不禁暗暗称奇,他细细的端详着这个虽然稚嫩却满脸刚毅的孩子,然后点点头道:“你这么小就有这样的志向,真是可贵呀!好,那我就和几位高僧考一考你的修为!”

    接着就是各种各样关于佛教教义和经典的问题,这个小沙弥对答如流,郑善果非常高兴,就破格为他剃度,并给他取了个法名——玄奘。在剃度仪式之后,郑善果就对旁人说:“这个孩子气度不凡,他日必成大器,不过我是看不到了!”谁知他的预言竟然在几十年后应验了,玄奘没有辜负郑善果的期望,成为了佛教历史上最伟大的僧人之一!

    玄奘俗名陈袆(音辉),出生在一个下层官吏的家庭中,幼小时就受到良好的教育,不过在他10岁那年,父母相继的去世了,他就跟随他的兄长来到了洛阳。当时正是隋朝年间,隋文帝和隋炀帝都是笃信佛教的人,两人都还曾受过菩萨戒,这使得佛教在隋一代非常的兴盛。也就是这个时候,小陈袆跟着已经出家的哥哥来到了洛阳的净土寺。对佛学很有慧根的陈袆很快就熟读了多部经书,并立志要用此生弘扬佛法。

    剃度之后的玄奘继续在净土寺潜心的学习佛法,可就在这个时候朝代的更迭打破了他的清修。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了,瓦岗军的前锋直指东都洛阳,贵为天子的隋炀帝都跑到江都去了,玄奘就和他的哥哥长捷法师逃到了相对安定的四川地区,落脚在成都的定慧寺,经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只有20岁的玄奘已经成为了名满川蜀的高僧了。

    不过,玄奘并不满足于此,在天下安定了之后,他毅然离开了给予他无上声望的川蜀地区,游历四方,遍访名师,苦心修行。凭着他对佛法的坚持和不懈的钻研,不久他就成为了“擅声日下,誉满京邑”的当代高僧,在整个中土几乎没有人能够解答他所提出的疑问了!本来一个人能在其二十六七的时候就成为同修中的翘楚已经是非常难得的事情了,可年轻的玄奘却并没有停下自己求知的脚步,他把目光放在了远在万里之外的佛教发祥地——天竺那里。

    公元627年(一说公元629年),玄奘在向朝廷申请出国未获批准的情况下,准备一个人西行天竺!这个时候,长安正好发生饥荒,朝廷就让长安百姓自己外出觅食,玄奘也就抓住这个时机踏上了他一生中最精彩也是最凶险的西行求法之路!

    当时,因为国家刚刚从大乱中安定下来,唐王朝对边境的封锁是非常严格的,玄奘只身一人想要出境是很困难的,而且边境的关卡都设在有水草的地方,而关卡之间往往是没有水源的沙漠,要想取水就必须到有关卡的地方,但像玄奘这样的“偷渡客”一但被关卡的官兵抓住就会立即被处死。玄奘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危险中艰难的前行着,一路上他既碰到了如王祥校尉这样的好官,把他放出关卡,也碰到了像石磐陀这样即帮过他又想要他命的人,还曾经在大沙漠里迷了路,断水断粮好几天,几乎到了死亡的边缘,又靠着超人的意志走了出来。

    历经千辛万苦,玄奘总算来到了高昌国(在今新疆吐鲁番东),高昌王麴(音曲)文泰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他听说玄奘是大唐的高僧,十分的敬重,就对玄奘特殊的礼待,并让玄奘为他讲经,还诚恳的希望玄奘能够留在高昌,但意志如铁的玄奘婉言谢绝了高昌王的美意。麴文泰见玄奘去意已决,就为他准备了许多行装,并派了几十个随从跟随他西去,还写信给沿路24个国家的国王,请他们保护玄奘出境。就这样,玄奘继续着自己西行的步伐,又是无数个艰辛的日子,玄奘终于在离开长安数年后到达了天竺! 

   这个时候的天竺境内有个摩揭陀国,该国在戒日王的统治下,国力非常强大,而戒日王也是一个佛教信徒。玄奘到达摩揭陀国之后,就慕名来到了当时该国最付盛名的那烂陀寺,跟随寺中的高僧戒贤法师,学习佛法,整整5年,玄奘几乎将寺中所藏的大乘经典、小乘经典等各种经书全部研习了一遍,并做到深通其奥,最后连他的师父戒贤法师也没有什么可教他的了,玄奘的名声也就逐渐的在天竺传开了!不过即便如此,玄奘仍然没有满足,他离开了那烂陀寺,周游了印度数十个国家,遍访当地的名师,虚心的学习,认真的求索,不但使自己的修为更加的精进,也使玄奘法师的大名传遍了整个印度!

     公元641年,戒日王在曲女城开了一个隆重的辩法大会,在这个会上有印度18个国家的国王和3000多名高僧出席,而玄奘成为了这次辩法大会的论主,大会整整开了18天,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对玄奘所阐明的佛教教义进行丝毫的反驳,这次辩法大会使玄奘在印度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也成为了整个印度屈指可数的高僧之一!

    在学习佛法的同时,玄奘经常跟戒日王讲大唐的事情,促进了印度与中国之间的关系。

    经过了十几年在印度的学习,玄奘不仅在修为上达到了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还也获得了崇高的声望,印度两大国的国王对玄奘都推崇备至,但玄奘却没有忘记当年曾立下的志向:要在中土弘扬佛法。于是在辩法大会之后,玄奘就向戒日王请辞回国。非常崇敬玄奘的戒日王是百般的挽留,而另外一个国家的国王鸠摩罗王甚至愿意为玄奘建100座寺院,但去意已绝的玄奘还是婉言谢绝了他们的好意,执意要回自己的祖国。没有办法,戒日王只好答应了他的请求。

    公元645年,已经离开故国17年之久的玄奘终于回到了自己的国家,与此同时,他还从印度带回了600多部经书。他到达长安的那一天,整个京城都轰动了,无数的百姓都走上街头,观看这位西行求法的高僧。当时在洛阳的唐太宗李世民,也立即在洛阳行宫召见了玄奘,两人进行了一番长谈,李世民对玄奘的学识和人格都非常的看重,希望玄奘能够还俗辅佐他治理天下。可是有更重要使命的玄奘委婉的谢绝了唐太宗的邀请,潜心的开始了他翻译佛经的工作。

    在唐之前,佛经的翻译往往使用的是意译法,而玄奘则开辟了佛经的新译法,以直译为主,即不损经的原意,又便于读者了解,并且还使文字弘丽畅达、辞采丰美华茂。在翻译佛经期间,玄奘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往往是把一部经书的不同版本全部搜罗齐备,通过精密的校勘,然后再去伪存真进行编译。他每天只休息两三个时辰,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翻译经书。

    公元646年,在翻译佛经的间隙,应唐太宗的要求,玄奘根据自己游历的经历撰写了一部《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把他亲自到过的110个国家和听到过的28个国家的地理情况、风俗习惯详细的记载了下来,从而成为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学、地理学著作。而且,他还曾将中国的经典《老子》翻译成梵文,向印度传播,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公元648年,太子李治(即后来的唐高宗)在长安为玄奘修建了慈恩寺,同年玄奘移居慈恩寺,继续自己的译经事业。到了公元660年,已经年过花甲的玄奘开始翻译卷帙浩繁的《大般若经》,这个时候他的身体状况已是每况愈下了,他的弟子们都劝他对经书进行一些删节,但严谨的玄奘坚持不删一字,一定把经书完整翻译下来。整整3年,600卷的《大般若经》终于被翻译完成!而玄奘也已到了生命的尽头。

    公元664年,在僧人们的请求下,玄奘准备翻译另外一部大经《大宝积经》,但这时,他已感到来日无多了。这年的2月,停止译经工作一个多月的玄奘圆寂于玉华寺。在他下葬的那天,周围500里的百姓自发来送葬的人多达百万,人们目送着这位灵魂的导师入土为安。风光的大葬或许不是玄奘所想要的,但他留给后人1335卷浩大的佛教经典却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得以解脱的精神食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