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
鲍分金
公元前685年,从莒国往齐国国都临淄的大道上,一队车马在飞速的行驶着,车上的人显然非常的着急,马儿已经累的通身是汗,但车夫还是不停的抽打着马匹,就在车马行驶到一个路口时,突然一支队伍挡住了去路。带队的人生的是身材魁梧、相貌堂堂,他打马来到主车前,冲着车中的主人抱拳施礼道:“车中可是公子小白,下臣管仲拜见!”那车中之人“哼”了一声,问道:“管将军大兵挡道,意欲何为呀?”“下臣并无他意,倒是想问公子今将何往?”公子小白答道:“为兄侯奔丧。”管仲道:“我家公子纠年长,理应主丧,夷吾请公子少留,不用再这么辛苦的赶路了!”小白还没来得及回答,他身边的家臣鲍叔牙就厉声喝道:“管仲,老伙计,你还是赶快走吧,咱们各为其主,不用再多言了!”管仲见无法说通,就佯装退下,突然间拈弓搭箭,照着小白就是一箭,只见小白大喊一声,中箭吐血,倒于车上,一下子鲍叔牙等人乱了方寸,急的都哭了起来。管仲见小白中箭身亡,就带着队伍向自己的主子公子纠复命去了,公子纠听到小白的死讯自然非常高兴,遂不慌不忙的向齐都临淄进发。
这一场惊心动魄的伏击战发生在齐国的国君齐襄公被杀,齐国国内一片大乱的时候。齐襄公是一个荒淫残暴的君主,他在位的时候,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就分别逃到鲁国和莒国政治避难。当听到齐襄公被杀,齐国国君虚位的时候,两个人都感到机会来了,于是就都往齐都临淄赶,但莒国相对离的近一些,所以公子纠的家臣管仲就在半路伏击小白,以阻止他先到临淄。可惜,聪明的管仲被更加机智的小白骗了,当时他只是射中了小白的衣带钩,小白急中生智咬破牙尖,喷血诈倒,待到管仲兵退之后,小白一行倍道兼程,先进了临淄,登上了国君的宝座,是为齐桓公。
不过支持公子纠的鲁国却不服气,鲁庄公打着帮公子纠夺取君位的旗号,起大兵侵略齐国,幸亏鲍叔牙等人领兵拼死力战才打退了鲁国的进攻,巩固了齐桓公的君位。桓公定位之后,就想任命鲍叔牙为国相,但出人意料的是鲍叔牙却极力推荐自己的老朋友管仲为相,这让齐桓公非常的恼火:“先生难道忘了,管仲是如何要置寡人于死地而后快的?每想到此,寡人都恨不得生食其肉,怎么可能用他呢?”鲍叔牙正色说道:“人臣各为其主,管仲用箭射您的时候,他只知道有自己的主人公子纠不知道有别人。如果您能够重用他,管夷吾可以为您射天下,岂是射一个小小的钩子?”齐桓公听后,怒气稍解,说道:“不过,管仲现在在鲁国,恐怕不太容易让他回来吧?”鲍叔牙说道:“臣率兵进攻鲁国,逼鲁国将公子纠处死,然后以管仲射你的事要鲁君将他交给我们处置,鲁君一定不会生疑!”齐桓公点头,让鲍叔牙依计施行。果然鲁君慑于齐军的威势,将公子纠杀死,把管仲用囚车押送到了齐国。齐桓公亲自来迎接管仲,不计前嫌任命管仲为相,将军国大事全部交给他。管仲也不负齐桓公的重托,把齐国治理的国富兵强,帮助齐桓公完成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历史上的第一位霸主。而举荐管仲的鲍叔牙却不多说话,只是默默的在管仲手下做事,从不过分的张扬。
后来,管仲曾对人感慨的说:“当年,鲍叔家富,我家贫,可鲍叔从不嫌弃我贫困,与我真心的交朋友。曾经我们两个人一起做生意,分钱的时候,我总是多给自己分,可鲍叔却从不认为我贪心,知道我只是因为家贫的原因;我曾经和鲍叔纵论国家大事,可每每都估计错误,但鲍叔却从来不认为我无能,而是知道人有得其时,有不得其时;我曾数次为官,但又数次被罢,可鲍叔却不认为我无用,他知道人的命运是有好的时候和不好的时候;我曾当兵拼杀于疆场,但几次都当了逃兵,可鲍叔从来都没有把我当成是一个胆小鬼,而是知道我是放不下我家中的老母;当年公子纠失败之后,我的同僚召忽为了主人守节而死,可我却苟且的活了下来,这时还是鲍叔知道我并非鲜廉寡耻之辈,只是不愿意拘那些礼仪小节,使满腹的才华不得施展以报国家的缘故。我管仲活着一世,生我的是我的父母,真正的知己却是鲍叔啊!”
管仲在辅政四十年之后,得了重病,将死之时,齐桓公向他问相国的人选,桓公的意思是想用鲍叔牙,可管仲却反对道:“鲍叔为人太过善恶分明,见人一恶便终生不忘,非是一个可执政的人。”接着他就向桓公举荐了不耻下问、居家不忘国事的隰朋为相,并让桓公远离竖刁、易牙、开方等三个奸臣。桓公都答应照办了。
这些话传到了奸臣易牙的耳朵里,他就到鲍叔牙的府上去挑拨离间:“当年,若不是大夫举荐管仲为相,哪有他现在,可是国君在问他后事的时候,他却置您于不顾,举荐了隰朋为相,下官真是为大夫打抱不平啊!”鲍叔牙听后,不禁哑然失笑道:“管仲就是管仲,他这样做说明他一心为国,不存私心。我这人嫉恶如仇,做主管捕盗抓贼的司寇正合我意,如果我真做了执政,哪会有你们的容身之处啊?”易牙听后,羞愧难当,这才知道管鲍相交之深。
读春秋故事常使人有痛快淋漓之感,春秋时的名士们,其眼界之高远,志向之高洁,虽千年已过,仍犹在眼前。管鲍之交是个老生常谈的故事,但每次品读,向往之感都会油然而生。管子能伸能屈的大丈夫气概和鲍叔牙知人善荐的高风亮节,都是今之人最缺少的品格,而他们二人那种藏于心中对对方的深知与欣赏,更是知己之交的至高境界。
古人活的洒脱,做事做的潇洒,如齐桓公,杀身之仇可以三言两语一笔勾销,恨如骨髓的仇人可以将国事相托,并信任如一了四十余年,这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气魄或许只有春秋时的人才会有。
管仲的一生无疑是幸运的,他遇到了一个可以心相换的朋友,还遇到了一个和他心有灵犀的君主。这使得他终能成就一番彪炳青史的伟业。但鲍叔牙也是幸运的,如果没有管仲如日月般光辉的功绩,谁又能知道他的让贤之德呢?可见,他们二人是互相造就了对方,外人看到的孰大孰小其实并非如此。或许也正是深知此理,鲍叔牙才会几十年如一日的甘愿居于管仲之下,享受着一份淡然的幸福。也正是鲍叔牙的这种淡然与睿智,才使得他的鲍氏子孙得以在齐国兴盛了十几世,富贵了数百年。而这一切管仲也看在眼里,因此在他死前才没有推荐鲍叔牙做宰相。他们二人的友谊不是常人所能够理解的,这种超越了世俗之见的相知与相交也只有这样两个站在智慧顶峰的人才配拥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