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典意思》系列之“张敞画眉”
随着微信、直播等传播方式的普及,一些官员一不小心就把自己不宜公开的信息发到了网上,形象和官运都受到影响。
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传播渠道,可是官员的私生活总是受人关注,马路消息有时比马跑得更快,也有官员的仕途由此遭受挫折。
西汉的张敞就是其中之一。
张敞是汉宣帝朝的一位能臣,可称得上是宣帝的“救火队长”。哪里社会治安出现问题,宣帝就派他担任哪里的行政长官,他也总是不负重托,还当地一个秩序井然。
有几年,渤海、胶东及其周边地区庄稼欠收,导致盗贼并起,盗贼猖獗到“攻官寺、篡囚徒、搜市朝、劫列侯”的程度。张敞主动请求到当地任职。于是宣帝委任他为胶东相,并赐给黄金三十斤。
张敞走马上任,只烧了一把火,就把盗贼全部清剿,官吏和老百姓敬服,地方安定下来。
这是一把攻心的猛火——重赏。他在正式上任之前就向皇帝请示,给予他比京城三辅更大的权限,以奖励那些追捕盗贼有功的官吏,得到了皇帝的许可。
他一到任,就下令凡是盗贼捕斩其他盗贼的,可以立功赎罪;官吏追捕盗贼有功的,立马升迁,后来以捕盗有功升任县令的多达几十人。
京城长安是皇亲国戚、高官巨贾的汇聚之地,不法分子往往与权贵暗中勾结,有恃无恐,因此这里往往管理难度大,治安经常失控。当时有一位叫赵广汉的“猛人”担任过京兆尹(长安市市长),秩序一度好转,但从他因摧辱丞相被杀之后,京兆尹换了一拨又一拨,没有一个称职,其中包括像黄霸这种政绩出色的官员。长安又陷入了治安松弛、偷盗横行、商贩叫苦不迭的局面。
困难的时候,宣帝又想起了张敞,问他对治理好京城有没有信心,张敞满口应承。
这一次,调任京兆尹的张敞,采取的策略则是顺藤摸瓜。
他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几个偷盗头目都生活优渥,一个个人模狗样,在街道邻里之间还颇有声望。张敞暗暗把他们的脏行劣迹一一摸排清楚,再把他们悄悄缉拿、讯问,令他们把属下小偷召集到一起以赎回自己。头目们知道新任京兆尹的厉害,自己罪责难逃,他们反过来给张敞出主意,让官府给他们假任官职,引得所有小偷前来祝贺,然后一网打尽。张敞按计而行,仅仅一天时间逮捕数百人,通过严加拷问,发现这些小偷有的一人涉案竟达数百起。
张敞对这些案件都依法惩处,由此京城肃然,市场小偷匿迹。他受到宣帝嘉奖。
在张敞任京兆尹期间,朝廷每有大事商议,他都能够引经据典,想出一套恰当的处理方案,让同僚都很佩服,皇帝经常采纳。
可就是这么一位忠诚能干的官员,在京兆尹任上一呆九年,后来犯事后又重新启用为冀州刺史、太原太守,迟迟得不到提拔,官衔在地方大员一级止步不前。
而与他同时进入官场而且起初关系不错的于定国、萧望之两人,后来一个官至丞相,一个升为御史大夫,都位列三公。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宣帝回首一生功业,志得意满,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表彰,其中有萧望之,却没有张敞。
按照《汉书·张敞传》的说法,张敞“终不得大位”,原因是他“无威仪”,也就是说他留给公众号的形象不威严,不端庄。
张敞的“无威仪”表现在两件事情上:一是每当下了朝会,经过章台街(红灯区)时,马夫和侍卫在赶马,他自己也拿着便面(类似于扇子用来遮脸的用具)拍马;二是他经常给老婆画眉,而且长安城的“嗑瓜群众”纷纷谈论他画的眉特别妩媚。
特别是第二件事,被他的政治对手举报到了宣帝那里,宣帝就此询问他,他的回答却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妻之私,还有比画眉更让人难以启齿的事情。”宣帝考虑到他是一个有用之才,没有责备他。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便面拊马、为妻画眉,都算不上“不雅视频”,不仅不影响当事人的光辉形象,反而让人感到其可亲可爱的一面。
但此事发生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性质就不一样了。
汉武帝为了调整统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群体意识,要求一言一行均符合礼法规范。官员作为全社会的道德榜样,更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公共形象。“非礼勿视”是他们的自律要求,“临之以庄”则是他们面对下民应该采取的态度。违反这些规则,就有失仪、轻佻之嫌,不足以统领万民。
张敞走马章台,正确的仪态应该是端坐马上,目不斜视,满脸庄严,甚至应该用扇面适当遮掩。可是他竟然自拊其马,一不小心泄露了自己内心的小心思。
董仲舒借助阴阳和五行的观念,把“三纲五常”政治化、制度化、绝对化,君与臣,父与子,父与妻,前阳后阴,阳尊阴卑,是为天道。张敞为妻画眉,不仅破坏了夫妻之间应有的尊卑关系,也是对整个专制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挑衅。
这件“家庭琐事”被有司诉诸朝堂并影响当事人仕途,也就不足为怪。
不过,宣帝对张敞只利用不重用,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张敞以研究《春秋》立身,为政之道以儒家教义为本,传记说他“略用赵广汉之迹”,但“不纯用诛罚”,实际上就是儒法并用,与宣帝“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倒是颇为契合。
但是,这种当时在太子刘奭口中所称的文法吏,大多存在只求结果不择手段的弊病,赵广汉就是因为编造丞相罪名而被腰斩。张敞也有类似行径,有一个叫絮舜的贼捕掾(主捕盗贼的小吏)只是因为没有执行他的指令,就很快遭到他的报复,无辜被杀,以至于其家属抬着尸体上访鸣冤。张敞后来在向宣帝陈述此事时,也承认自己“鞠狱故不直”(审理案件有意歪曲事实),“枉法以诛之”,只是宣帝爱惜人才而没有深究罢了。
作为一代中兴之主,汉宣帝确实知人善任。他深知,赵广汉、张敞之流的施治,对于理烦治剧确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他们往往漠视纲纪,诛罚严酷,执法乱法,留下诸多隐患。用他们执掌一方,既可以解决当务之急,又不至于影响大局;而立庙堂之高位,行安邦之大道,还是非萧望之之类讲原则、重德治、主教化的真儒士不可。
《由典意思》纸质档在淘宝、京东上架,电子档在掌阅上线,欢迎惠顾,在相关平台搜索书名可够得。
张敞仕途受阻,岂止是因他为妻画眉
随着微信、直播等传播方式的普及,一些官员一不小心就把自己不宜公开的信息发到了网上,形象和官运都受到影响。
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传播渠道,可是官员的私生活总是受人关注,马路消息有时比马跑得更快,也有官员的仕途由此遭受挫折。
西汉的张敞就是其中之一。
张敞是汉宣帝朝的一位能臣,可称得上是宣帝的“救火队长”。哪里社会治安出现问题,宣帝就派他担任哪里的行政长官,他也总是不负重托,还当地一个秩序井然。
有几年,渤海、胶东及其周边地区庄稼欠收,导致盗贼并起,盗贼猖獗到“攻官寺、篡囚徒、搜市朝、劫列侯”的程度。张敞主动请求到当地任职。于是宣帝委任他为胶东相,并赐给黄金三十斤。
张敞走马上任,只烧了一把火,就把盗贼全部清剿,官吏和老百姓敬服,地方安定下来。
这是一把攻心的猛火——重赏。他在正式上任之前就向皇帝请示,给予他比京城三辅更大的权限,以奖励那些追捕盗贼有功的官吏,得到了皇帝的许可。
他一到任,就下令凡是盗贼捕斩其他盗贼的,可以立功赎罪;官吏追捕盗贼有功的,立马升迁,后来以捕盗有功升任县令的多达几十人。
京城长安是皇亲国戚、高官巨贾的汇聚之地,不法分子往往与权贵暗中勾结,有恃无恐,因此这里往往管理难度大,治安经常失控。当时有一位叫赵广汉的“猛人”担任过京兆尹(长安市市长),秩序一度好转,但从他因摧辱丞相被杀之后,京兆尹换了一拨又一拨,没有一个称职,其中包括像黄霸这种政绩出色的官员。长安又陷入了治安松弛、偷盗横行、商贩叫苦不迭的局面。
困难的时候,宣帝又想起了张敞,问他对治理好京城有没有信心,张敞满口应承。
这一次,调任京兆尹的张敞,采取的策略则是顺藤摸瓜。
他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几个偷盗头目都生活优渥,一个个人模狗样,在街道邻里之间还颇有声望。张敞暗暗把他们的脏行劣迹一一摸排清楚,再把他们悄悄缉拿、讯问,令他们把属下小偷召集到一起以赎回自己。头目们知道新任京兆尹的厉害,自己罪责难逃,他们反过来给张敞出主意,让官府给他们假任官职,引得所有小偷前来祝贺,然后一网打尽。张敞按计而行,仅仅一天时间逮捕数百人,通过严加拷问,发现这些小偷有的一人涉案竟达数百起。
张敞对这些案件都依法惩处,由此京城肃然,市场小偷匿迹。他受到宣帝嘉奖。
在张敞任京兆尹期间,朝廷每有大事商议,他都能够引经据典,想出一套恰当的处理方案,让同僚都很佩服,皇帝经常采纳。
可就是这么一位忠诚能干的官员,在京兆尹任上一呆九年,后来犯事后又重新启用为冀州刺史、太原太守,迟迟得不到提拔,官衔在地方大员一级止步不前。
而与他同时进入官场而且起初关系不错的于定国、萧望之两人,后来一个官至丞相,一个升为御史大夫,都位列三公。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宣帝回首一生功业,志得意满,令人画十一名功臣图像于麒麟阁以示表彰,其中有萧望之,却没有张敞。
按照《汉书·张敞传》的说法,张敞“终不得大位”,原因是他“无威仪”,也就是说他留给公众号的形象不威严,不端庄。
张敞的“无威仪”表现在两件事情上:一是每当下了朝会,经过章台街(红灯区)时,马夫和侍卫在赶马,他自己也拿着便面(类似于扇子用来遮脸的用具)拍马;二是他经常给老婆画眉,而且长安城的“嗑瓜群众”纷纷谈论他画的眉特别妩媚。
特别是第二件事,被他的政治对手举报到了宣帝那里,宣帝就此询问他,他的回答却丝毫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听说闺房之内,夫妻之私,还有比画眉更让人难以启齿的事情。”宣帝考虑到他是一个有用之才,没有责备他。
用我们现在的眼光看,便面拊马、为妻画眉,都算不上“不雅视频”,不仅不影响当事人的光辉形象,反而让人感到其可亲可爱的一面。
但此事发生在两千年前的汉代,性质就不一样了。
汉武帝为了调整统治思想,加强中央集权,采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群体意识,要求一言一行均符合礼法规范。官员作为全社会的道德榜样,更要特别注意自己的公共形象。“非礼勿视”是他们的自律要求,“临之以庄”则是他们面对下民应该采取的态度。违反这些规则,就有失仪、轻佻之嫌,不足以统领万民。
张敞走马章台,正确的仪态应该是端坐马上,目不斜视,满脸庄严,甚至应该用扇面适当遮掩。可是他竟然自拊其马,一不小心泄露了自己内心的小心思。
董仲舒借助阴阳和五行的观念,把“三纲五常”政治化、制度化、绝对化,君与臣,父与子,父与妻,前阳后阴,阳尊阴卑,是为天道。张敞为妻画眉,不仅破坏了夫妻之间应有的尊卑关系,也是对整个专制思想和政治制度的挑衅。
这件“家庭琐事”被有司诉诸朝堂并影响当事人仕途,也就不足为怪。
不过,宣帝对张敞只利用不重用,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张敞以研究《春秋》立身,为政之道以儒家教义为本,传记说他“略用赵广汉之迹”,但“不纯用诛罚”,实际上就是儒法并用,与宣帝“霸王道杂之”的治国理念倒是颇为契合。
但是,这种当时在太子刘奭口中所称的文法吏,大多存在只求结果不择手段的弊病,赵广汉就是因为编造丞相罪名而被腰斩。张敞也有类似行径,有一个叫絮舜的贼捕掾(主捕盗贼的小吏)只是因为没有执行他的指令,就很快遭到他的报复,无辜被杀,以至于其家属抬着尸体上访鸣冤。张敞后来在向宣帝陈述此事时,也承认自己“鞠狱故不直”(审理案件有意歪曲事实),“枉法以诛之”,只是宣帝爱惜人才而没有深究罢了。
作为一代中兴之主,汉宣帝确实知人善任。他深知,赵广汉、张敞之流的施治,对于理烦治剧确有立竿见影的功效,但他们往往漠视纲纪,诛罚严酷,执法乱法,留下诸多隐患。用他们执掌一方,既可以解决当务之急,又不至于影响大局;而立庙堂之高位,行安邦之大道,还是非萧望之之类讲原则、重德治、主教化的真儒士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