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才是举,曹操的权宜之计

2023-08-07 09:14:35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成语成语“系列之四十五”唯才是举“

    “唯才是举”现在依然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语言里,但其表达的意思不再是这个成语原本的含义,而多是表示在选拔使用人才的时候,不受人事、学历、职称等外在条件的限制,其中并不否定对人才内在品德的要求。

    比如说,“我们要破除学历壁垒,真正做到唯才是举”——意思是说,我们不以学历作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而应注重真才实学。但这句话并不意味着人才的道德品质不重要。

    而在三国时期曹操提出“唯才是举”的时候,恰恰是要破除当时社会对人才的道德限制。

    曹操为成就霸业、网罗人才,先后多次发布“招聘启事”,其《求贤令》明言:如果必须使用道德高尚的人才,则齐桓公不可能成就霸业——该典故2020年高考作文以之为题——继而提出,希望下属帮助他发现那些埋没在底层的人才,“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随着曹魏政权统治区域扩大,曹操从军队中选拔一批有战功、有才干的将吏担任地方行政长官,当时有人议论军吏虽有功能,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为此,曹操下发《论吏士行能令》加以驳斥,提出“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观点。

    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他甚至惊世骇俗地提出,哪怕是“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大家都应向他推荐,不要遗漏。

    曹操在用人问题上对道德标准的排斥,是对当时士人所普遍奉行的有名无实道德观的强硬反击。

郭嘉”不治行检“,曹操力排众议重用他 

    汉朝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是察举制,远不如隋唐以后的科举制那么完备、严密。察举是自下向上推荐(还有一种叫“征辟”,是朝廷从下征调人才),推荐的标准不外乎德行与才识。因为“孝治”是两汉采取的一种基本统治策略,所以察举考核中有一科叫“举孝廉”, 就是选用孝悌和廉洁的道德君子,这是纯以道德选拔人才,也是大多数士子进入官场的第一步。

    可是,不仅对一个人的德行难以用明确的指标进行考量,而且在当时,关于人才学识高低的考核,也不具备后来科举制那样规范的标准和程序。我们知道,凡是没有严格标准和程序的人才选拔,必然导致虚伪和腐败——这也是当前高考制度简直要把学生逼疯,却依然是社会普遍认可的“最不坏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原因。

    察举制施行到东汉后期,已经变成世族子弟的作秀场,标准的虚置和程序的疏阔,使得社会声誉成为最后的“客观标准”。那么,声誉从何而来?一是看重门阀,所谓“蓝田生美玉,名门出贤良”,即俗话所言“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所以世家大族代代为官;二是通过特立独行、标新立异吸引眼球,博得社会上流的青睐。

    当时山东青州有一个叫赵宣的人,在父母去世后,守孝三年还感觉不足以显示自己的孝行,于是干脆吃住在墓道里,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他因此名闻天下。可是,后来青州新任刺史陈蕃慕名前来拜访,却发现他有5个不到20岁的儿女。可见赵宣的所谓“守孝”,其实是虚有其表。

曹操横槊赋诗,表达对人才的渴望

    世族大家垄断人才的晋升通道,还要以符合本集团利益的所谓道德标准约束人才,导致人才选拔异化为士人的“道德比赛”,伪君子盛行。汉灵帝时期,洛阳城流行一段童谣:“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正是这一现实的反映。

    社会动乱和军阀纷争,为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提出了现实的要求,也提供了实现的可能。在你死我活的军事斗争中,能够克敌制胜才是硬道理,面对士人动辄“德行不足堪任郡国之选”之类的叽叽歪歪,曹操以矫枉过正的方式提出道德无用的观点。也只有在这种背景下,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机制才能够得以施行。待到魏文帝曹丕时期,随着战乱结束,社会逐步安定,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的变种“九品中正制”开始推行,“唯才是举”成为历史。

    事实上,从其“治平尚德行,有事尚功能”这种留有余地的表述看,可见曹操也明白“唯才是举”只是权宜之计。或许,作为”官二代“的他(其父曹嵩一度官居太尉,位列三公)深知,在君主专制体制之下,权贵世卿世禄有其必然的内在逻辑。

《由典意思》纸质版在京东、淘宝上架,电子版在掌阅上线,在平台搜索书名可购得。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