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化存疑

2022-08-11 11:27:11
标签: 历史 文化 杂谈 由典意思 高考作文
《由典意思》系列之四十二“梁上君子”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君子德风,小人德草,草上风必偃。”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践行儒家的德化理想,他们以澄清天下为己任

    行为世范,言为士则,不惧艰难,虽千万人吾往矣。

    东汉末年名士陈寔可以称得上一个典型代表。

    陈寔被尊为颍川陈氏始祖,做过太丘县长之类的官,如今在河南永城太丘镇还建有以其名字命名的主题公园。他最有名的事迹是关于“梁上君子”的典故。

    话说陈寔在老家许县隐居的时候,当地出现饥荒,老百姓缺衣少食。一天晚上,他家进了一位小偷,趴在房梁上面司机行窃。

    陈寔暗中发现了房梁上的小偷,却不大喊“捉贼”,而是穿戴整齐,把儿孙辈叫过来教训一通:人应该自我约束、积极上进,有些人本性并不坏,但平时不检点就慢慢养成了坏习性,现在在我家有一位梁上君子就是这样啊。

    小偷又惊又愧,从房梁上跳将下来,磕头谢罪。陈寔又说:看你的相貌不像一个坏人,应该自强向上,你大约是因为家里太穷才走到这一步吧。于是送给小偷绢布两匹。

    后人称这个故事为“陈寔遗盗”,“梁上君子”也成为小偷的雅称。

  《后汉书·陈寔传》在讲完这个故事后,还轻轻带上一句:“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这就不免令人生疑:尽管陈寔德高望重,但是在“岁荒民俭”的背景下,仅凭他向一个小偷教训几句、赠送两匹绢就能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效益?

  《后汉书》作者范晔与陈寔相隔200多年,即使有当时的治安案卷可查,案卷上没有盗窃记录,也不能说明“一县无复盗窃”吧。

    如果说这个小偷受陈寔感化,自此洗心革面,重做新人,尚有可信,但要说“自是一县无复盗窃”,恐怕是作者的夸大之词。

    而且,如果以今天的视角审视这一千古佳话,陈寔的做法还存在道德风险。盗窃行为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倒有财物馈赠,客观上会对大大小小的“梁上君子”形成误导。道德教化需要以法度作为保障,如果失去这个前提,就会造成泛道德和非道德,反而引起社会的混乱。

陈寔公园雕塑

     依然以陈寔的事迹为例。

    他曾经为郡太守高伦担任功曹(类似于如今长官的文秘、助手),朝廷中长侍侯览委托高伦提拔一个小吏,高伦没有办法,只好委以该小吏为文学掾一职。陈寔知道该人不可用,于是将高伦的委命书截下,私见高伦说:“这个人不宜提拔,而侯长侍又得罪不起。不如以我的名义推荐使用此人,这样你的正面形象才不会受到污损。”高伦依计而行。当地舆论纷纷指责陈寔荐举人才不恰当,他却一声不吭。

    陈寔的做法显然存在问题:小吏或许是德行有亏,或许是能力太差,反正是“此人不宜用”,既然如此,高伦和陈寔受人请托,给予提拔,于用人制度不合;从地方舆论“怪其所举”的反应来看,此举也有违公序良俗。

    可是事情的结果发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逆转。

    后来高伦受到提拔去朝廷任职,赴任时他对送行的人说出了事情的真相,并称赞陈寔为“善则称君,过则称己”。不仅在场的人听后啧啧称善,而且此事传播开去,“天下服其德”。

    同一件事情,为何前后时人的评判截然不同?

    首先,这个故事涉及到道德与律法的界限。陈寔向上司荐举“不宜用”的官吏,违背了自己的职责要求。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即便是有某种善意),但违规就是不对,不仅不能被正面肯定,还应该受到相应的戒律惩罚。

    可是,儒家礼法是一种道德法。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影响从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律法必须遵从儒家经典教义,甚至发展到凭一本史书《春秋》就可以决狱的地步,由此造成以道德代替律法的泛道德主义社会伦理。在这种环境中,陈寔用非其人的“违规”之举,却因为其某种道德善意而产生了“天下服其德”的效果。

    其次,这个故事还涉及到公德与私德的区别。侯览是宦官集团的重要人物,是士大夫集团的政敌之一,按照封建正统立场,士大夫与其合作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不合公德,何况与其合作还要以因用人不当而牺牲公共利益为代价。可陈寔却因为主动以这种方式充当上司的“背锅侠”,而且毫无怨言地承受压力,结果在私德上大放光彩。

    梁启超在其《论公德》一文中开宗明义说:“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他认为“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虽然,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他一一列举儒教经典,指出“其中所教,私德居十之九,而公德不及其一焉”。

党锢之祸中张俭出逃,“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泛道德主义和私德至上主义,不仅无益于匡时济世,还必然导致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和虚伪奸诈的流行。类似于陈寔的道德佳话流传至今,然而深思其中微奥,是否也可以作为“厚黑学”教材?譬如以小惠换取好的名声,以眼前的吃亏博得长远的利益。

    千百年来,一代代读书人究竟如何解读这些佳话,只有他们自己心里清楚。

    当然,我们无需否定一部分道德精英的高风亮节,但失去法制约束的社会,道德高标总是于事无补。

    事实上,陈寔所处时代是东汉最黑暗的时期,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土地兼并,地方势力膨胀,老百姓流离失所;同时也是士大夫群体与宦官势力抗争最为激烈的阶段,他们怀着忠君济世的理想,结成清流一党,匡议时政,奋起救世,勇于抗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掀起了一场抨击宦官的救世运动。

    但结果是,宦官势力疯狂反扑,以这些士子“诽讪朝廷、疑乱风俗”“共为党部、图危社稷”为名对他们大势抓捕,一大批士子或被处死,或被放逐,造成著名的“党锢之祸”,汉王朝也随之走向末路。

《由典意思》纸质版在京东、淘宝上架,电子版在掌阅上线,在平台搜索书名可购得。


阅读(0) 收藏(0) 转载(0) 举报/Report
相关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