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w690/496a9624gx6C1pKDZqx29&690
西班牙有位汉学家,花二十年心血把《红楼梦》翻译成西班牙语。因欧洲没有菱角这种植物,在这本译作中,丫鬟香菱的名字变成了“带香味的桉树叶”。
可怜西班牙人读不懂《红楼梦》原著。虽然有译本可读,但他们的理解与曹雪芹的原意恐怕已相距甚远。
持不同语种的人难以交流,我们都讲汉语,写汉字,也未必都能相互充分领会和理解。有一个笑话,说夫妻俩站在窗前,丈夫仰望夜空,情不自禁:“今晚的月亮真圆啊!”妻子应答说:“哦,还真是,明天肯定是个大晴天,正好可以把棉被晒晒。”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先生在谈到城里人不理解乡里人的原因时说,语言本身只是一套象征体系,要使多数人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而实际上,因为人的经历不同,文化背景有别,所以同一个词语,同一句话,同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它们所承载的涵义就有差别。在上述笑话中,我怀疑丈夫是学文科的,而妻子是学工科的。
影响语言信息传递的除了专业学养的差异性,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
同样是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言,袁绍不懂,而曹操懂了。这是眼界胸襟的差别。
郭达蔡明表演的小品《黄土坡》,其中有精彩的对白。公公问:“我的亲家母她老人家身体还好吧!”洋媳妇奇怪地反问:“你的亲家母关我什么事?”这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黛玉葬花,宝玉能懂,为她一掬同情泪。假如焦大听到了和看到了,可能会啐一口:“真他妈的吃饱了撑的。”这是精神气质的差别。
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在牢房里有一段叮嘱:“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来往账目要记熟。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铁梅懂了,站在一旁的日本鬼子不懂。这是情感立场的差别。
大臣向晋惠帝报告:“灾荒严重,老百姓没有饭吃,饿死了很多人。”皇帝大惑不解:“没有饭吃,为什么不吃肉呢?”这是生活境遇的差别。
……
人与人之间在上述种种方面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所以人们相互交流的时候,看似都说得明白无误,其实信息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不对称,有的甚至牛头不对马嘴。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人们的背景千差万别,境界不一,人与人之间愈益难以沟通和理解。这也是社会在发展,通讯手段越来越便捷,而人的孤独感、疏离感反而增强的原因所在。
生活中我常常听到有人抱怨,说别人总是不理解他,总是责怪别人的种种不是。其实这些抱怨和责怪他人的人,却又未必真正理解对方。更有一种人,自己钻进了死胡同,反而埋怨他人愚昧呆滞、不可理喻。与这种人交流,真是有一种跟火星人对话的感觉。
要消除误会,达成理解和共识,就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不仅要培养倾听的耐心,更重要的是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自己的境界。境界太低的人,犹如井底之蛙,对类似“天很大”这样人尽皆知的道理,他也未必能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