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诵读经典是“体制有病,孩子吃药”

(2010-08-02 22:50:51)
标签:

教育

传统文化

应试教育

经典诵读行动

日前,北京昌平区已确定为教育部将在全国学校开展的“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试点区。教育部、国家语委计划用三至四年的时间,筹建“中华诵经典资源库”,包括大、中、小学语文课本中的经典诗文;中国传统经典诗文以及中国节日、24节气等传统知识,此次试点的教学成果也将被收入其中。(据8月2日《北京日报》)

对于我国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而实际情形是,由于过于强调语言工具的适用,忽略人文精神的传承,导致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缺失、断裂,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北大教授钱理群对于中国语文教育的弊端一言以蔽之:目前最主要的弊端是太忽略人文教育的作用。加之甚嚣尘上的应试教育把“工具”更为狭隘地理解为“应考工具”,使得当前教育的这种弊端无以复加。

教育行政部门即将开展的“经典诵读行动”,是对于当前我国教育弊病的一种校偏和修复。但是,经典不是医治百病的良药,早在上世纪初,鲁迅在批判传统文化时就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传统文化对于青少年的毒害,不仅仅是其中包括“吃人”的内容糟粕,还在于经典一旦变成学子仕途进取的敲门砖,诵读经典就不再是自主性的知识积累和性情陶冶,而是异化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式的精神负累和心灵摧残。

在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相互纠结的背景下,学校教育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必然阻力重重。我不知道,教育部的“经典诵读行动”将如何开展,如果仅仅是作为学生的一种“课余爱好”进行倡导,难免会像现有的一些没有列入必考科目的课程一样被视为“无用闲书”而遭受学校和学生的冷遇,最多“热潮”一过马上偃旗息鼓;如果把经典诵读列入必考课程,或者像奥数、体育一样可以为高考加分,那么诵读经典要么像奥数一样变成学生们一种新的无法承受之重,要么像体育项目一样成为腐败丛生的加分途径。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教育体制本身的弊端,改变这种现状,重要的是教育体制自身的改革。课程科目的设置是这种改革的一个方面,但更为关键是对这些科目的考评方式。世事洞明皆学问,任何一门真知都可以塑造人的心灵,但功利化、机械化的教育方式又可以使知识变成受教育者巨大的精神负担,反过来折磨人摧残人。正如国学经典成就了国人的精神支柱,也造就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范进和孔乙己。

教育行政部门对于经典文化的倡导,无疑有益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但是,如果要以此弥补教育之失,难免陷入“体制有病,孩子吃药”的怪圈。孩子吃药可以一时缓解病状,但“是药三分毒”,病根未除,只能吃药不止,吃多了,还会落下新的症候。(全文1026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beijing.qianlong.com/3825/2010/08/02/3022@5947476.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