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江西抚河干流右岸唱凯堤发生决口,当晚,央视《24小时》报道抚河汛情,主持人连线江西防总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询问汛情。平其俊强调唱凯堤历史上曾多次决口,在介绍江西省委书记、省长的指示之时,主持人打断说,“平主任你告诉我,决口有多大?下游的群众有没有转移?”但平其俊又开始介绍国家防总副总指挥等一系列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主持人再次以同样的提问强行打断。(据6月23日《东方卫报》)
这真是一个富有戏剧性的画面,如同急惊风撞着慢郎中,一个是对于灾情和灾区群众安危急不可待的追问,一个是对于决堤历史和上级指示安定若素的介绍。这种戏剧性的冲突源于双方对于灾情信息发布迥异的目的诉求。对于主持人来说,灾情的严重程度(决口有多大?)和灾区群众的安全状况(群众有没有转移?)是海量洪灾信息中公众最为关心的新闻点,需要对方给予简单明快的通告;而对于江西防总办公室官员来说,通过媒体发布洪灾信息,重在突出上级领导的指挥有方,重在强调决堤的不可避免(历史上曾多次决口)以消除公众对于政府失职的怀疑。
尽管主持人一再打断他的讲话,江西防总办这位副主任依然不厌其烦地从决堤历史谈起,再有条不紊地按照级别的高低逐一介绍上级领导的“重要指示”。可能的情况是,他在接到央视电话采访的预先通知后,有了一个接受采访的思路,提前作了文案准备,于是他在正式接受采访时,对于主持人的提醒充耳未闻,只是“固执”地按照自己的习惯思维模式作答。作为一名基层官员,他有自己的思维模式和生存法则,因为他只需要对上级领导负责,他接受采访的内容直播出去后,他所想要的最佳效果是领导满意。只要他不折不扣传达了领导的指示,按部就班地按照领导指示办事,就算完成了自己的工作职责。至于决口有多大、下游群众是否转移这些电视观众最关心的节点,却不是他最在意的问题,最多只是他的汇报中可以烘托领导指挥有方的几个具体事例和数据。
我们不必对于这位防总办副主任的表现感到奇怪,这种程序固定的官腔官调和官样文章,在官场的会议和文件中司空见惯,只是他固执的“慢性子”在紧急的洪灾面前显得更加委琐可笑。长期以来,官腔官调和官样文章之所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只因为官场中只对上级负责的生存法则牢不可破。(全文913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sohu.com/20100623/n273012540.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