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京第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上,中山陵是否应免费开放成为代表们关注的话题。中山陵园管理局局长王鹏善称如果中山陵不收费,那么其他景点可能因此都会受到冲击,这将影响打造南京的旅游强市、旅游大市形象。(据8月28日《扬子晚报》)
自去年4月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文要求“一年内景区门票价格只能降不准涨”的禁令“到期”后,景区涨价潮近期卷土重来,尤其是在临近十一黄金周之际,全国多个地区的景点开始跟风涨价。景区涨价迫不及待,其原因亦如中山陵管理局王局长所言,各地纷纷要做强做大自己的旅游产业。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需要,但是,我们同时也要问:争当“旅游强市、旅游大市”目的何在?仅仅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旅游经济在GDP中的分量?抑或是博得大名令地方官员脸面生光?
康德有言: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发展旅游产业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的要义所在。如果旅游产业“发展”了,可旅游反倒变成了普通民众难以承受之重,变成了生活中的奢侈品,这样的发展与其目标南辕北辙。反之,如果政府以景区门票降价或免费的方式增加民众的福利,使景区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使旅游变成民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即使政府财政收入减少一点,也无损于旅游产业的“强”和“大”。何况,随着国家富裕和经济繁荣,让普通民众分享改革发展成果,也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再说,“旅游产业”远不仅仅是“景区产业”、“门票产业”,旅游产业链包含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环节,景区门票只是这个产业链条中的一环。也不是景区门票减免了,这个产业链就会变“弱”、变“小”。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公共类景区投入很大比例的资金,使得公众可以享受免费或门票低价格优惠,反而促进了旅游产业的延伸和长远发展。在我国也有相同的经验可资借鉴,2002年开始,杭州西湖环湖公园景点实行免费开放,景区管理部门每年因此直接减收门票收入2530万元,可是,景区管理部门反而增收逾亿元,带动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由此可见,景区免票,就会影响“旅游强市、旅游大市”形象的观点,要么是官员的“GDP至上”思维模式使然,要么是因门票收入而形成的一小部分既得利益者为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而寻找的借口。(全文948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8/28/content_1195565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