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当艺术沦为“木乃伊”

(2008-09-15 20:55:52)
标签:

电影

木乃伊

艺术作品

人性

文化

    传《木乃伊3》已过审1200拷贝大规模发行(图)

   

     看完电影《木乃伊3》,除了浪费时间的懊丧,我无话可说,没有对影片进行评价的冲动。能说什么呢?影片本身只是一场荒诞不经的游戏,它的目的就是要引你一惊一乍之后再逗你一笑,仅此而已,一惊一乍一笑之后一切烟消云散。

    视听冲击是电影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好莱坞大片藉此一轮接一轮地冲击着全球的神经。我们的影片逐步摈弃过去主题先行论的影响,向着“感官盛宴”的方向靠拢,于是,近年来接二连三耗巨资拍出了一部部有“声”有“色”的大片。遗憾的是,我们的导演们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把摈弃主题先行理解为摈弃主题,影片没有了灵魂,人物成了打斗的机器,热热闹闹过后,唯一留给观众的是恶搞的素材。也好,至少我们得到了欣赏“馒头血案”的机会。

   “画鬼魅易,画人难”,在电脑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画鬼魅”变得越来越容易,而画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的人依然艰难。“演戏的目的,从前也好,现在也好,都是仿佛要给自然照一面镜子;给德行看一看自己的面貌,给荒唐看一看自己的姿态,给时代和社会看一看自己的形象和印记。”莎士比亚借他笔下人物之口导出了艺术的真谛。是的,真正能够打动人心的,令人无穷回味的还是人,也只能是人。我们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超越生死的爱情贯注其中,《泰坦尼克号》仅凭山崩地裂般的巨轮解体可以震撼人心。

    可是,我们的某些“大片”,没有对现实生活的关照,缺少对于人性的洞悉,甚至违背生活的起码逻辑,寄望罗列几个荒诞不经的情节、模仿几个大场面就可以以吸引观众,继而走向世界,这与“技止此耳”的黔之驴何异?

    人性从来就是艺术永恒的主题,不能深刻反映人性的艺术作品,不会是好作品。因为艺术是人的艺术,而反映在其中的人性则是照亮每个人的镜子。伟大的艺术作品中总要把人性反映到淋漓尽致,只有如此,才能满足人反观自身的需求,给人以心灵的震撼。现实的,浪漫的,魔幻的,意象的……不管什么形式,都要或明或暗融进时代和社会的形象和印记,表达对于人和人性的观照,让人们通过艺术作品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也认识自己。

    否则,艺术只是一具没有灵魂的木乃伊。电影中的木乃伊可以复合,而艺术的木乃伊却只会寂灭在人们的淡忘中。(正文878字)(彭联联)(发9月23日《天津日报》“满庭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