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在一个论坛会上,千余听众坐在云南蒙自红河会堂,等着听取专家讲座,想不到讲座前多位人士的客套话竟足足讲了80分钟,而本应唱主角的专家,只好将2小时的讲座压缩至1小时,引起听众的愤慨和抵制。(据8月29日《华西都市报》)
客套话是人与人交往的润滑剂,难以完全避免,但客套话的特点是程式化,外表漂亮实则空洞无物,所以客套话应适可而止、不能过头,多了就会成为听者的负累。在红河的这次论坛上,官员们的客套话竟然喧宾夺主,成为会议事实上的“主要内容”,真是一大奇观,可以申请客套话的“吉尼斯纪录”。
官员爱在会议上说客套话,目的有二:一是自夸,间接地自我表现;二是夸人,在广庭大众之下讨好人。正因如此,客套话台上的人爱讲,台下的人却不愿听,效果往往是台上龙门阵一二三四没完没了,台下各行其是表现不一,有人迟到,有人早退,有人干私活,有人打手机,有人恹恹欲睡,有人低声小语。
会风不正司空见惯,各地纷纷出台措施整肃会风。具体措施不一而足,其中不乏怪招、狠招:有的地方让打瞌睡的与会者像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一样站着开完会;有的地方在会场设立“迟到席”,让迟到的人变成“另类”而自惭形秽;还有的地方要求应参加会议却缺席的人上电视公开检讨……
然而,这些纪律条文和惩处办法几乎全部是针对台下的听众,至于台上领导应该如何尊重台下听众的时间和精力,发言尽量简明扼要、讲求效率,却鲜有制度进行要求和限制。
而事实上,要想会风好转,整顿台上发言人的“话风”比整顿台下听众的“听风”更重要。这是因为,空话套话连篇的“话风”实质上是一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风气,“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上级如此,下级必然效仿,敷衍应付,会风谈何好转。再说,空话套话千篇一律、空洞无物,听众难免心生厌倦,即便是迫于会场纪律勉强坐着,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
现实生活中,官本位意识还普遍存在,在下级面前,上级永远正确,下级只有适应和服从的份,所以,会风不正,错误似乎全在台下的听众,所有的整治措施也都是针对“听风”。如果能够出台制度整肃官员的“话风”,限制发言者的空话、套话,使领导的讲话具有更多的“干货”、“实货”、“硬货”,真正变得重要,会风自然会好转起来。(全文906字)(彭联联)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8/0829/08/4KGHQIU700011229.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