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离开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岗位,另有任用。听到这个消息,我忽然莫名其妙地产生了几分失落和遗憾。
“作为国内比较有个性的发言人之一,王旭明在任时曾饱受争议,经常由新闻发言人变成新闻当事人”,确实如此。在王旭明担任新闻发言人的5年期间,我像很多时评人一样,“骂”过王旭明不少。
应该说,王旭明的“运气”不太好。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情,而近年来,教育部门出现的问题不少,每每引起公众的不满,择校问题、乱收费问题、大学生就业问题等等,都令千家万户牵肠挂肚。所以作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经常要受到媒体的诘问,而发言人的发言,也特别受到公众的关注,稍有不慎,要用被骂。
如果是影视明星,被骂是一件好事,越骂越红,越骂越卖座,可王旭明不是明星,他是政府部门的代言人,或者说,政府部门的发言人本身就是一级官员。正如一位不愿透漏姓名的教育部官员所言,“作为新闻发言人,对于政策的解读要求一是一,二是二,不让你有个性和任何自由发挥的空间”。王旭明自己也清楚:“干这一行,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少说,往往是不说少说低调者才能升官。”
可是,王旭明还是搞了一点“自由发挥”,“中国教育成功论”、“教育买衣论”、“媒体无知论”、“名校生养猪论”……尽管都是为教育部力争,但都露出了破绽,让公众和媒体抓住了尾巴,留下了“骂柄”。
而这恰恰是王旭明的可爱之处,王旭明的可爱,就在于他的直。他不像某些发言人,官话连篇,冠冕堂皇,八面玲珑,四平八稳,无懈可击,让公众觉得不舒服,却又找不到破绽,只能哑巴吃黄连。
可以说,前些年我国的教育政策存在一些偏差,譬如产业化倾向,造成“上学难”社会问题。王旭明的上述“理论”,正是部分人特别是某些决策层的内心真实想法,别人不说,王旭明却直截了当地说出来了。这一说,舆论就有争论的由头,公众就有表达的机会,是非曲直才会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如果公众心里存在不爽,却没有机会表达,那才是悲哀和危险的事情。
其实,我们“骂”王旭明,不是骂他本人,而是在对某些现象和倾向陈述自己的观点。王旭明虽然不是“永远正确”,却用他的的直率给了我们表达的机会。王旭明,谢谢你,真的。(全文889字)(已发7月19日《华商报》)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7-18/054315953683.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