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数隐私化不如评价多元化

(2008-06-05 08:37:38)
标签:

教育

升学率

高考成绩

评价标准

    今年高考后,山东将把考生成绩等信息作为个人隐私来保护。除各级招生机构内部使用和向考生本人提供外,一律不准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严禁以任何形式统计高考升学率(据6月4日新华社)。
    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模式,不仅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也造成学校的过度攀比和诸多教育怪状。山东的做法,对于减轻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高考成绩方面的压力、打破高中教育“唯分数论”无疑是一个有益尝试,可是,在当前对于人才、教学评价单一化的背景下,这种尝试的效果必然有限。
    追求高考升学率、比拼名校录取率,不仅是一些中学的头等大事,也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心头隐痛。2005年,山西省榆社县委因该县当年高考成绩太差,通过电视公开向全县人民道歉。事情之所以严重到如此地步,只因为在人们的普遍观念中,考量一个地方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唯一的标准是高考成绩。高考成绩已经成为地方官员的政绩所系。
     高考成绩的分量在人们的心目中被无限放大,则是源于全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单一。自古华山一条道,一个人要成才,唯有高考金榜题名,只有上了大学乃至名牌大学,才是为社会所认可的人才。这种社会心理对于政府的教育管理和学校的教学工作形成一种强大无比的压力,使所有的素质教育尝试都变得不合时宜。教育质量怎么样,只有拿高考成绩说话。
    人才评价标准不改变,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就难以合理化。而只要对于学校教学水平高低的评价标准集中在高考升学率,高考成绩必将仍然是地方政府和学校的头等大事;学生的考试成绩怎么样,学校的高考升学率高不高,必将仍然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人们以此对于地方政府的教育管理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学生及其家长以此选择学校。
     高考信息本身就不可能成为“绝密”,加上那些升学率高的学校出于自我宣传的目的,也会以民间方式对于这些信息向外传播。只有当人才的“独木桥”变成“立交桥”,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好坏的标准时,考生成绩等信息才会变得“不重要”,到那时,即使政府部门不禁止,人们也不会过多地关注。(正文848字)(发6月6日《现代金报》)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6-04/184915681736.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