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老翁考生”是唯文凭论的牺牲品

(2008-06-07 06:51:26)
标签:

高考

考生

文凭

老翁

汪侠

杂谈

“老翁考生”是唯文凭论的牺牲品 出生于1929年的汪侠已经79周岁,今年将第四次迈进高考考场(据6月6日《现代今报》)。老人的执着精神令人钦佩,同时他的执着也反照出当前的唯文凭论在一些人的内心留下的巨大阴影和负累。
    如果汪侠在2001年以72岁高龄参加高考还可以被理解成“活到老学到老”,那么7年后老人依然要迈着颤巍巍的步履走进考场,此时真正令他醉心的已经不是要进入高校殿堂享受知识的快乐,而主要是一纸文凭。因为在此之前,南京医科大学破格录取了他,他已经成为该校的旁听生。大学四年,“49门功课,我基本上都通过了”,可没有学籍的他现在缺少的只是一张大学毕业文凭。
    汪侠为文凭而痴、而搏,并非是他对于这“劳什子”有什么特别的偏好,而是生活经历、社会现实告诉他,文凭对于一个人安身立命、获得社会认同究竟多么重要。老人“先后在安徽蚌埠铁路医院以及南京铁路医院工作过,因为学历不够,他虽然从事的是医务工作,但只能在卫生所里给人看病”。不仅如此,1999年,汪侠终于拿到了医师职业资格证,但是,“现在给病人看病要得到人家的信赖才行”,言下之意,没有文凭,即使为国家权威机关认定为合格医师,依然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
    文凭只能代表学历,不能代表个人修养和专业水平,这本来是常识,可现实生活中,文凭却成了人才认定的“硬通货”,在绝大多数领域,文凭和学历已经完全是人才的实际衡量标准,只有拥有一张学历、学位证书,才被认定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如果没有一个像样的“出身”,不论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如何高,都难以获得人们的认可。社会观念如此,相关的制度设置又对于这种观念起着强化的作用,没有相应的文凭,工作安排、职务提升、职称评定和工资待遇都要受到限制。
    年近八旬,本该是悠闲自在享受天伦之乐的年龄,老人却还在为一纸文凭而劳身费思、孜孜磕磕,这样的场景给人以复杂的感受:他使我们隐约联想起中举之前范进那落魄的身影,也使我们似乎听到一位老人在生活的物质条件满足后对于获得社会认同和尊重的渴求。在文凭至上的风气中,没有合格的文凭就难以获得“人家的信赖”,成为一种永久的伤痛,令人死不瞑目。(全文845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606/03/4DNMPCVV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