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请给灾区孩子留一点独立空间

(2008-05-31 21:32:45)
标签:

灾区孩子

独立

空间

安慰

杂谈

    六一儿童节前后,各地对于灾区孩子的关爱活动又掀起一个新的高潮。采访、慰问接连不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可是,如果这些活动过于频繁,介入到了孩子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他们就有可能不仅不会感到快乐,反而会产生厌烦、压抑和排斥的心理。
    笔者的爱人在某儿童医院工作,前几日她所在的病房接收了来自四川灾区的二三十名伤残儿童,从此病房里就没有安宁过,一拨一拨官员的慰问,一拨一拨记者的采访,一拨一拨明星的看望,一拨一拨热心人士的陪护,弄得孩子们应接不暇,就连吃饭也无法自在,要面对镜头回答记者“吃一些什么”、“是不是合口味”之类的提问。
    从媒体报道看,这样的情形在其他地方也存在。
    不可否认,这些人的行为是出于善意,但不加克制的个体善意也可能导致集体非理性。从大灾中幸存下来的孩子,不单是身体上受到了伤害,他们心理上的创伤更严重,也更持久。地震时的惨象,在他们的内心留下了永远也无法抹去的烙印和伤痛,这种烙印和伤痛,需要时间慢慢地医治和淡化。特别是那些失去了亲人的孤儿,截肢后的残疾儿童,他们心灵深处的孤独和痛苦,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他们独自担当。外在的安慰,可以给予他们信心和力量,但过度的形式,也会导致他们的伤口被一遍遍地扒开,诱发他们的激动情绪,他们的内心被逼压得难以承受。
    况且,他们人生的道路还很漫长,未来迎接他们的不光有安慰、鲜花,还有各种意想不到的阻碍、挫折和痛苦。热点过后,孩子们该怎样面对自己漫长的、平凡的、平淡的人生?心理将会产生怎样的失落?由此笔者联想起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和其中的那位母亲。“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能够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这是一位残疾者对于生命切身的感悟,对于灾后幸存的孩子们来说,何尝不也是如此?我们又何必奢望“在某一个瞬间”、“一次性地”解决所有的问题?
    让我们还是学一学那位母亲吧。她理解儿子的苦闷、孤独,也担心儿子独自出门危险,可是,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因为她懂得,“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是的,灾难就是灾难,痛苦就是痛苦,任何的安慰都无法完全遮掩。对于劫后重生的孩子,我们除了慰籍,还需要“暗自的祈祷”。(正文942字)(发6月1日《晶报》、中国网)
(彭联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