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欺骗善良者应该绳之以法

(2007-12-29 19:08:39)
标签:

欺骗

诈骗罪

同情

杂谈

     近日,一名为范曹镇的安徽籍男子在郑州街头爬行,自称打工后未要到工钱,腰被冻坏,想一路爬回家,并且坚决拒绝救助。最后在众人劝说下,接下了民警为他买的回家车票。可谁想到,本该已返回安徽的男子,第二天又出现在郑州街头,更有知情人现场指认,他多年来已在河南多个城市行骗。(据12月29日《东方今报》)

     以悲苦的行状、可怜的言辞,骗取善良者的同情,从而获得人们的资助,不仅使善良者产生被欺骗感和被嘲弄感,更为可怕的是,这种行为破坏了社会诚信,扰乱了社会的慈善救济生态,使得善良者与真正需要救济的弱者不能互信和对接,造成全社会慈善救济系统的紊乱和失灵。

    同情心是一个社会健康运行所不可或缺的道德元素,但同情心本身是一种易碎品,需要在一个良性的道德生态中才能维系。当同情心遭遇到虚伪、欺诈时,施舍者就会收缩起自己的同情触角,用坚硬的外表把同情心包裹起来,使自己不至于受到欺骗和伤害。如果一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处于这种状况,形成全社会的冷漠无情,那些需要帮助的不幸者就不能得到及时的同情和救助。不幸者得不到应有的救助,会产生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后患无穷。

    有人说,当前社会人心不古、人情冷漠。其实,人性本善,渴望在社会中和谐共处的人们都会对于逆境中的同类滋生同情。只是如今像范曹镇一样的骗子太多,人们在释放同情心的时候不得不谨慎小心,表现得格外吝啬。

    政府对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机制是对于不幸者进行帮助救济的制度保障,但是,政府救助资源是有限的,一些以欺骗的方式获得救助的人占有了这种资源,就会使政府救助资源的一部分处于无效状态,无形中浪费了公共资源,弱化了对于真正需要救助者的救助力度。

     所以,为了保障全社会良性的道德生态和对于不幸者的及时有效救济,对于那些利用和欺骗人们同情心和社会救助制度的骗子,应该绳之以法,坚决禁止。按照刑法规定,对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就构成了诈骗罪。近年来,经常有乞丐白天乞讨、晚上高消费,在外以各种不幸遭遇博取同情心、在老家却建小洋楼的报道,可见,那些常年在外以欺骗为生的骗子,诈骗的钱财累计起来不是小数目。(正文881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7/1229/00/40RD7QUO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