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重的现象,近日,重庆市教委相关领导表示,将更加严格执行“减负令”,并向违规学校追责(据10月20日《重庆晨报》)。像重庆市一样,近年来各地纷纷出台中小学生减负措施,但这些措施并没有产生应有的作用,以致于学生的书包越来越沉,课业负担越来越重。连参加党的十七大采访活动的小记者采访教育部长周济,提的也是这方面问题。
学生减负之所以难,在于减负并非源自当前学校教学机制的内在动力,而是鉴于沉重的课业负担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教育部门为了缓解这种负面影响而采取的补救办法,所有减负措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的应试教育机制,只是对于这一机制的拾遗补缺。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学校教育好坏的评判标准还是学生的考分,“减负令”与这一“最高标准”存在矛盾,造成学生负担陷入增了减、减了又增的怪圈。
要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有三条途径:一是改革高考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分数是命根子”的状况;二是动员全体老师、家长理解孩子减负的重要意义,一起行动起来为孩子减负;三是教育主管部门改革教学质量的评判标准,通过行政问责的方式使“减负令”落到实处。
从目前情况看,
纵使高考制度存在弊端,但这种选拔方式相对公平。我国在未找到一种比高考更好、更合理、更科学的选才制度之前,废除高考录取制度显然不符合国情。所以,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在今后很长时期还会继续发生作用,考分依然被学生及其家长所看重。而要求老师、家长主动为学生减负恐怕也不现实,在激烈竞争的格局中,老师、学生、家长实际上都陷入“囚徒困境”中,谁最先减负,谁就可能“吃亏”,所以一些老师、家长都暗暗地给孩子“增负”,曾有媒体报道,有的学校假期取消补课,却遭到家长的强烈反对。
由此看来,当前减轻学生负担唯一有效的办法是教育主管部门以行政力量通过责任追究的方式,使学校在这个方面拿出实际行动。之所以说这条途径可以“有效”,不仅因为在当前情势下减负对于学生健康成长已经显得极为重要和紧迫,减负政策必然受到大多数老师、家长的理解和接受,更重要的是,尽管减负与学生的课业成绩存在矛盾,但这种矛盾并非是根本性的对立,而是可以调和和转化的。题海式、拉网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弊端之一在于效率低下。学校通过教学改革,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何况,现在的高考试题中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逐渐减少,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素养。高考体制的改革趋势越来越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越来越有利于学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其实,老师、家长和学生都希望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只是在“囚徒困境”中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教育主管部门实施责任追究制,通过行政强制力量斩断学生课业负担的恶性循环链,才能引导全体学生一起走出减负怪圈。这就要求教育主管部门拿出足够的胆略和魄力。(全文1161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7-10-20/0137141258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