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参加国际教育展的部分香港高校获悉,相比过去在当年二、三月份前往内地省市招生宣讲,今年旨在招徕内地优秀生源的“攻势”发动已明显提前。一个让不少内地高中生备感利好的消息是,近日香港特区政府表示,允许香港院校录取非本地学生的招生比例从目前的10%增至20%,相应地港校今后将逐步扩大内地招生人数。(据10月22日《北京晨报》)
去年7月,香港地区8所高校到内地大规模录取“尖子生”引发舆论的广泛关注。在上海、河南、福建和云南等地,一批取得高考最高分的学生纷纷选择去香港高校读书,由此也引出北大、清华“二流”说。尽管港校招收内地生源暂不能对内地高校构成实质性的威胁,但它对我国高教的改革具有破冰意义。随着港校及国外高校向内地高校抢夺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拉动内地高校改革的“鲇鱼效应”必将越来越明显。
我国高校的改革起步早,但从现有的高招制度、专业设置、培养理念等环节看,内地高校依然是“铁板一块”,改革力度不大,速度也不快。改革很长时间里一味依靠行政推进,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改革的速度、力度和深度。记得去年4月份,中科大校长朱清时表示,对于北大、清华两所学校的过度追捧,各地人为助长清华北大“掐尖”,会埋没许多人才。实际上,在招生行政化模式下,高校之间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竞争。所谓的“一流”、“二流”,只是高校行政垄断下的结果,有生源“掐尖”、财政倾斜的优势,不仅“二流”无法与“一流”竞争,就是同一级别的高校之间,也被人为地分出三六九等。
公立高校躺在行政垄断的襁褓中衣食无忧,民办高校受到体制的限制根本不可能与公立高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要打破内地高校“铁板一块”的格局,激发高校之间的竞争活力,高校改革必须要有外部力量的冲击。香港高校市场化程度高、机制灵活,在参与内地高校的生源抢夺战中,可以打破内地高校生源垄断,首先从招生机制上暴露内地高校的不足,优质生源链的断裂继而可以暴露内地高校教育质量、培养理念等诸多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给内地高校带来危机感,促使内地高校审视自身的差距,增强其改革的内在动力。(全文847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sohu.com/20071021/n252770166.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