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开学后作出规定,不允许大一新生自备电脑。校方称,此举可以防止新生沉迷电子游戏。专家质疑这种禁令的效果。(据10月9日《北京青年报》)
学生的电脑,首先是作为一种学习工具而存在,互联网作为一种令“世界变平”的重要因素,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效果带来质的飞跃。高校为了避免其负面影响,可以用科技手段管理校园网,比如利用网络行为管理系统过滤掉不适当的网站等。而一些高校一刀切式地禁止学生自备电脑,不仅是一种管理上的懒政,而且还侵犯了学生的正当权利。
实际上,这种封堵式的禁令,在当前开放的高校环境之下,其效果也未必能如校方所愿。只要学生的自我控制力没有提升,他们要找到上网的地方实在太容易。学校在想当然地预防一部分不自觉的学生沉迷电子游戏的同时,却是以侵犯大多数学生的权利、妨碍他们的生活便利为代价。
从过去的禁止恋爱,到前几年的“禁租令”,再到前不久某些高校规定女生军训期间不能留长发,高校为了自身的管理方便而屡屡出台此类具有侵权嫌疑的禁令。一些原本可以通过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自律和自我规范而妥善处理和解决的问题,高校却习惯于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一禁了之。这种现象折射出官本位机制下高校对于学生主体精神的轻视和学生自我教育理念的缺失。
苏霍姆林斯基说:“能促使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只有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出来,自己成为自己的教育者,成为教育的主人,才能培养其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精神,成就健全人格。
而一禁了之的教育方式,是不能够变成学生的自我教育的,只会造成他们强迫型人格和奴性意识,当来自外界的管制一旦消失,他们要么不知所措,要么成了脱缰的野马,干出种种出格的事情。可以设想,那些自觉性没有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没有增强,仅仅是因为没有电脑可用的学生,一旦他们拥有电脑,沉迷于电子游戏起来将更加疯狂。(全文855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sohu.com/20071009/n252543324.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