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应从留守儿童“私塾”受启发

(2007-10-07 06:43:56)
标签:

教育杂谈

留守儿童

私塾

政府引导

    在江西省会昌县小密乡,一位名叫廖祖彬的老人在自己宽敞的庭院办起了一家“私塾”,十多年来利用节假日为村里的留守儿童补补功课,讲讲故事,教他们写字、作画、唱歌,不收孩子一分钱。当地政府对于“私塾”表示支持,取名为“留守孩成长乐园”,并赠送了书籍、桌椅、电视和简单的体育器械。(据10月6日《广州日报》)
    从报道的情况看,廖祖彬老人所办的“私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私塾,只是当地留守儿童课余辅导班。当然,廖祖彬不仅为孩子们辅导课业,而且用丰富的活动充实孩子们的生活,全方位引导孩子们健康成长。该“私塾”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产生良好的影响,关键是因为这里能够给予孩子们一个“家”的归宿感,廖祖彬老人用他博大的爱心使他们得到了父母般的温暖。而这种关爱恰恰是留守儿童所缺乏的。
    如今,全国的留守儿童超过2000万,这些孩子远离父母,缺少家庭的温暖和管教,不得不在父爱母爱缺失的环境里孤独地成长,幼小的心灵在最需要呵护的年代却必须坚强地面对生活。在户籍藩篱还没有完全打破之前,这些孩子只能留在父母亲户口所在地接受教育。如何有效的管理好这些孩子,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照,使他们能够健康地成长,就成为广大农村基层政府的重要责任。
    但是,就当前情况看,广大农村基层政府对于留守儿童的关照,还主要停留在“点对点”式的和活动式的行动上,比如对于特困家庭送温暖,在六一儿童节期间开展一些捐助活动等等。这种状况还远不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灵贫困”。而廖祖彬老人开办的“私塾”却可以给我们带来启示,那就是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乡村开办起类似的“乐园”,使之成为孩子们的心灵家园,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够拥有一个温暖的“家”。
    廖祖彬老人是民间少有的热心人士和有识之士,在会昌县小密乡出现这种纯公益性的“私塾”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基层政府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动的“支持”的层面,还应该从中意识到自身工作的不足,主动承担起责任,花费必要的精力和经费,引导、发展更多类似的“私塾”,让更多的留守孩子尽快找到心灵的家园。(全文827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071006/000081.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