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襄樊5名受助大学生,由于对资助者态度冷漠,缺乏起码的感恩之心,今年被取消了再次受助的资格。原来,资助活动的组织者襄樊市总工会希望受资助的22名大学生及其家长抽空给资助者写封信,汇报一下学习生活情况,但一年多来其中三分之二的人未给资助者写信。(据8月22日《楚天都市报》)
受资助却不懂感恩,不愿言谢,这种现象在许多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活动中都有发生,其中给人印象最深者,当属“孙俪停捐事件”,她停止捐助的原因,正是反感受资助对象没有感恩意识。
所谓“感恩”,就是对别人所给予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的前提是要知恩,也就是说,被帮助者要认为自己所接受的帮助原本不是属于自己的,是帮助者在正常的秩序之外出于爱心、责任感而给予的。如果被帮助者认为这种帮助本来就应该是自己所得,当然就谈不上感恩。
当前,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弱势群体滋生不公平感、相对剥夺感和被亏欠感。有了这种心理,他们认为来自社会的援助是对于他们“剥夺”后的补偿,也是他们理所当然的“应得利益”。于是,在部分群体中就形成了“端起饭碗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奇特现象。
大学生是经过严格考试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社会财富已经相对丰富的今天,他们获得足够的学费、生活费而顺利地完成学业,是社会应该给予的基本保障。如果一个家庭在没有出现天灾人祸的情况下,连子女正常的上学读书都无法供给,本身就说明社会机制还存在某些缺失。
高校普遍实行的高额学费,就是机制缺失的一个表现。超出普通家庭承受能力的高学费使接受高等教育变成了学生与高校之间一场不公平的交易,尤其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简直就像是一种“劫持”。所以,当有关部门联系社会各界给予贫困生资助后,在贫困生看来这只不过是对于不公平交易的矫治和对于“劫持”的缓解,谈不上什么恩惠,当然也就无“恩”可“感”。(正文741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7/0822/00/3MF8RGEC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