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作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的焦裕禄家喻户晓。近日,一则相关消息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沿用了41年的“焦裕禄烈士陵园”已更名为“焦裕禄纪念园”。改名是为了做大做强兰考的旅游产业,该县已投资100万元以上对景区进行改造,旅游局则推出了一个投资1700万元、占地1000亩的项目。(据7月27日《河南商报》)
以名人焦裕禄作为品牌,打响地方的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与焦裕禄造福百姓的理想并无冲突;“焦陵”改“焦园”,适当投资改善陵园和景区的旅游环境,也未尝不可。可问题是,在兰考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发达的地方,是否有必要斥巨资建一个大而全的人造景区?
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反对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低水平重复建设,可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大手笔”总是亢奋不已。也正是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不顾自身条件和市场需求,动辄千万乃至上亿建起人造景园,这些景园维护成本巨大,门票价格昂贵,同质化倾向严重,轰轰烈烈折腾一番后,门前冷落车马稀,原本赖以为地方经济带来滚滚财源的项目却变成了地方财政的无底洞。
在当前旅游产品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一个地方的旅游业要打响自己的品牌,首先要认准自身品牌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也就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再确定自己的发展思路。兰考要发展以焦裕禄为品牌旅游业,其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就在于焦裕禄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典型事迹,在于从这些事迹中体现出的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在于这些事迹和精神对于对于人们普遍的教育意义和启发作用。
也就是说,以焦裕禄为品牌的旅游业,如果不是把“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其发展的起点和目标,则偏离了“焦裕禄品牌”的核心价值,也失去了其核心竞争力。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兰考都缺少竞争的优势,如果该县果如报道所言,要在1000亩的项目基地上“修建‘兰考名人苑’,打造百花园、百草园、百果园、百谷园,塑造生态假山和开挖小型
景观
湖”,这些千篇一律的人造景观既不能突出“焦裕禄”主题,也未必被市场所接受,到时候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与焦裕禄精神背道而驰。
其实,旅游业对于地方经济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对第三产业的整体拉动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所以,发展旅游业,并不是斥巨资建造景观,然后以此收取高价门票这么简单。兰考县决策者在发展兰考旅游业过程中,应该本着实事求是和以民为本的焦裕禄精神,从本地实际和市场需求出发,量体裁衣,看菜吃饭,循序渐进,千万不能头脑发热,贪大求全,刻意搞“大手笔”,最后弄出一个好看不中用的“害民工程”。(正文1048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07-26/173013534202.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