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3月开始,湖南怀化市加大对公职人员恶意拖欠银行贷款力度,但清欠工作遇到巨大阻力,怀化市有5个县区累计清收的数额都不足5万元,其中辰溪县的清收任务仅完成7600元。另有3个县区已连续两周没有追回一分钱的贷款。(据7月25日《中国青年报》)
公职人员恶意拖欠金融机构贷款是一个普遍现象,业内人士估计,全国各地公职人员拖欠银行贷款总额至少上百亿元。各地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治理,但效果也多如怀化市的状况。
不过,金融机构来早知今日,何必当初,当初的“势利眼”早已埋下金融风险。对于急需资金投入再生产的普通老百姓来说,到银行贷款简直比登天还难,繁杂的手续,高门槛的担保,都令普通老百姓望而却步。可是,只要是手握一定权力的公职人员,金融机构则敞开大门,贷款轻而易举,权力成为银行眼里最可靠的担保。特别是基层信用社大多管理不善,对于有权力有关系的人,可以放松贷款手续,甚至连抵押、担保都不需要。
金融机构对于权力的崇拜,至今热度不减。前不久,中国银行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了个人信用循环贷款业务,其山东、河北等部分分行“下文”规定:级别相当于副处级(含)以上的人员,最高可循环信用贷款30万元;科级则可贷20万元;级别与一般公务员相当的人,则能贷10万元。而此前,民生银行发行的透支额最高达300万元的钻石信用卡,被曝目标客户群包括副部级以上官员。
金融机构盲目迷信权力,殊不知“权力是靠不住的”。
权力者总是希望利用权力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当前信用制度缺失、权力监督缺位的情况下,权力不仅不能轻信,而且要严加防范。在权力者看来,银行的钱不用白不用,还了也白还。到手的资金再还回去,有如割肉;何况自己大权在握,可以与金融机构抗衡。欠贷者一多,就产生群体极化效应,他们更加有恃无恐。
有人说,公职人员恶意欠贷,是其特权思想在作怪。笔者看来,这又何尝不是金融机构“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金融机构对于权力的盲目崇拜,不也恰恰是在强化公职人员的特权意识吗?事实证明,少一些官本位,多为普通民众创造公平公正的金融环境,这才是金融机构自身健康发展的前提。(正文853字)
(彭联联 )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70725/n251231838.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