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一名高校教授近日为自己的爱犬签订了一份价值100680元的葬礼协议,费用包括送别礼厅使用一次18000元,豪华送葬车10000元一次等。在亡犬的灵堂上的挽联上,采用了“人狗情未了”的主题标语。(据7月23日《华西都市报》)
     连人的葬礼都提倡厉行节约,这位教授斥巨资为狗进行豪华葬礼,无疑不值得肯定。不过,从报道情况看,老人如此举动的确是情之所至,“恩深义重”的爱犬之死,给老人带来了巨大的失落和伤感。
     何以至此?“我有高血压,经常生病住院,老伴五年前就去世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工作,长年不在身边”,“狗却像亲人一样关照我”,于是,人狗之间“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这是一幅典型的晚景写照,亲人或去世,或“远在天边”,孤独的老人只能终日以狗为伴,相依为命。当人情淡漠,狗就成了人们情感的寄托,乃至生活的助手,这也是各大城市对于养犬作出了种种限制,可市民养犬热依然不减的原因之一。
    “常回家看看”的歌声曾经融入万家灯火,至今还令人心动,可是,被子女们“常回家看看”,至今是无数老人的奢望。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资料表明,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2亿之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口老龄化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表现之一,是人口出生率下降和生命质量提高的必然结果。但是,在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如何在精神层面赡养老年人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集中。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激烈,使为人子女者在对于老人的精神赡养方面要么视而不见,要么力不从心,造成老人的孤苦、失望。记得前几年一则新闻,一位老人在春节期间盼子女回家不成,痛心之余只好以自残的方式“召唤”子女回家。
      在生活温饱问题解决后,希望得到关爱、照料,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之常情。当不能从亲人身上获得这些精神层面的满足,“人狗情未了”就成为世态人情中的必然现象。笔者猜测,为爱犬举办豪华葬礼,或许是成都这位教授在以过激的方式表达一种“人不如狗”的愤懑和嗟叹。(正文785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7/0723/00/3K220HF4000112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