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海淀区救助站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向市民宣传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发放《致全体市民公开信》。公开信中提醒市民同情弱者要分析情况,识别真伪,防止一些好逸恶劳的人利用市民的爱心骗取钱财,更不能间接纵容和支持不法分子利用和操纵流浪乞讨人员强讨恶要的行为。(据7月20日《北京晨报》)
乞讨是一种权利,施舍更是一种自由。市民向乞丐施舍,是高尚的精神追求,可以获得内心的满足和愉悦。在乞讨于施舍之间,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都是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一次各取所需的良性互动,这种互动有利于整个社会肌体的和谐健康而非相反。
当然,对于乞讨人员,有政府的救助站专职管理。但来自民间的私力救济与政府部门的公力救济并无冲突,恰恰相反,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相互补充,才能使弱者获得普遍及时的救助,至少,私力救济的高效就是受到制度程序限制的公力救济所难以企及的,也正因如此,诸多市民宁愿直接施舍而不选择向慈善结构捐赠的路径。
在当前社会,普遍的慈善意识不是太过而是欠缺,对于市民的爱心,政府部门有责任发扬光大而非阻拦。当然,诚如海淀区救助站所担心,有人利用市民的爱心骗取钱财,但是,这种情况毕竟不多。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距较大、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在城市流浪乞讨人群中,迫切需要救助度日者应当不在少数,而这些又不是公力救济所完全能胜任。打击乞丐群体中的违法犯罪,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力度,如果因此就限制市民施舍爱心,无异于泼脏水连孩子一起泼出去,有“宁可错杀三千,不可使一人漏网”之嫌。
“将你所拥有的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反咬一口。不管怎样,还是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世界。”特蕾莎修女其实是在告诉人们,对于人性中的懒惰、自私、贪婪、冷漠、残暴等缺陷的拯救,宽容和善良有时比惩罚更为有效。从这个意义上说,爱心宁可被利用,也不应该受到限制。(正文767字)
(彭联联)
相关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70721/n251173723.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