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强震对我国城乡建设的警示
近来日本强震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中国和日本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韩竹君介绍:“中国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同期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
近日云南盈江县发生5.8级地震,虽然震级一般,但房屋受损严重,“有1万8千间房屋倒塌,4万9千间房子严重损坏,导致12万7千人需紧急转移安置”。有地震专家指出,地震本身不杀人,房屋的破坏才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之前有积极加强建筑物的防震抗震设计或严格根据抗震设计施工建设,它们就不会轻易倒下。
这次日本强震后引发海啸使得临海地区受灾非常严重,而据《重庆晚报》报道,“整个城区的建筑物保存完好让人出乎意料,仅从外观上看,几乎没有一栋楼房有裂痕,连玻璃都没有破裂,楼顶上的广告牌也完好无损。很难相信这里竟是处于此次强震海啸中心区域的仙台市”。
作为城市的建设者,上述情况很值得我们反思,毕竟建筑不是空洞的实体,更是承载生命与生活的空间,结合这些来的工作实践与研究,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下三方面观点。
http://s7/middle/4968d355t9e9120f406c6&690
科学选址是防灾的源头
城镇建设选址是防灾的源头,当前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处于高度发展期,未来十几年内仍会有很多新城镇建成,建设一个新城镇往往耗资巨大,时间较长,建设地点选错了,一场自然灾难可能在瞬间将几十年人们的辛苦努力吞噬掉,再漂亮的城镇也可能是昙花一现,生命与财产的损失更是难以估量。有些临河湖,临海或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不适宜居住,隐患较多,类似的安全问题值得高度关注,营造安全的人居环境要从源头做起。
近来的这些灾难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安全是第一位的,选址时除了综合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外,自然环境的安全风险要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尊重自然规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不仅要有科学理论,更要有科学的决策程序,将人为的风险降到最低。只有搞好规划建设源头的预防工作,减少体制与观念的束缚,集思广益,才可能将灾难损失降到最低。
近些年来的景观生态规划学说将生态安全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对于生态选址与防灾有了更多的关注,其中包含了很多技术方法,如自然优先,整体设计、多学科综合等理念,很多方面与我国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相一致,这对于引导我们科学选址、科学规划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http://s11/middle/4968d355t9e9122c2c1aa&690
提高建筑物抗震防震性能刻不容缓
当前房价泡沫是众目共睹的,而建筑质量的泡沫同样非常严重,且只有在事故出现之后才会显露出来,云南盈江县震后出现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近些年来我国建筑开工面积稳步扩大,追求数量的同时,如何保证质量是个大问题。有些建筑建成不久就出现外墙涂料成片脱落,雨天进水、墙面裂缝、屋顶塌落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是可见的,不可见的隐患更令人胆战心惊。
有些人一再强调经济发展水平在制约建筑质量,只顾一时经济效益,对人的生命安全与建筑几十年的生命周期及其综合效益重视不够,对于地价是建筑工程成本的几倍到十几倍的事实视而不见,以至建筑防震的设计标准一直偏低。“设计中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过犹不及,有些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而指使结构设计中降低标准,很多建筑都是执行低标准,设计刚好能过关,如果加上施工时的误差,那结果就不容乐观了。同时工程中的问题层出不穷,施工队伍参差不齐,偷工减料现象屡见不鲜,且监管不力,最终造成整体建筑质量偏低的状况,留下大量隐患。
近来学界提出“百年建筑”与“百年住宅”的理念,这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保护人们生命财产的需要,这要求我们从源头来思考,安全是第一位的,不仅重形式更要重品质!日本在建筑抗震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如“日本早就不用砖头盖房子了,五彩缤纷的瓦片是塑料制成的。民用建筑的墙体多是整体结构,就是一大块儿、一面整体的墙”
。在日本建造房屋多为高抗震的木结构及轻钢结构,“弹性建筑”在高层建筑中也是广泛应用,这些技术与措施并不难实现,关键在于我们是否将其作为方向。
http://s14/middle/4968d355t9e912557b94d&690
提高城镇抗震防灾的综合软实力
建筑与城市基础设施仅考虑到自然灾害出现时防止生命损失是不够的,还必须要达到在自然灾害出现后一定时间内能保证城市继续运转的要求,即能源、通信、供水等生命线工程,必须具备更强的抗震防灾能力。
同时对于灾难频繁的地区与重要的城市,应做好相应的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建立在大量豆腐渣工程基础上的快速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城镇不仅是给人看的,更是供人生活的,防震防灾固然需要大量投入,但与那些形象工程比起来,却更能体现人的价值与尊严。
在提高城镇抗震防灾的综合软实力这个方面,媒体应该多些正向引导与报道,而不是要等到灾后发生后再去曝光。当前公众抗震防灾意识有待提高,还需要我们有更多的作为。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近来这两场地震无疑为我国城乡建设敲响了警钟,提醒我国改进建筑抗震设防的紧迫性。天灾难免,人祸可防,事实反复证明,灾难并不可怕,不去积极预防才是最可怕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报道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