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庐州三“孝”

(2012-07-10 14:35:28)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庐州三“孝”庐州三“孝”
庐州三“孝”庐州三“孝”
庐州三“孝”

李云胜 文/摄

    中国传统文化里讲究“百善孝为先”,历史上,庐州出现了许多令人称道的孝子。这里,我们挑出最具代表性的三段故事,去感悟那里面承载的中华孝文化。            

    二十埠河堤上的残碑

    天空刚刚放晴,二十埠河上空云卷云舒,变幻出气象万千。远眺两岸,空旷的田野像是刚洗完澡的处子,清新脱俗,空谷清音,恰似云蒸霞蔚。

    李鸿章享堂管理处夏秀涛主任拿出几张资料图片解释说,现在你们看到的二十埠河已经整治改道,当初,老河道旁的堤坝上,有一段镶嵌着好几块石质构件,其中有一块精美的汉白玉石碑,虽然已经残缺了,但依稀可以看出“已故承襲一等侯候補四品京堂李經述生有至性操履端嚴前居母喪哀痛毀瘠伊故父大學士李鸿章前年奉命來京……”等字样。

    残碑的发现得益于一位叫陈家斌的村民,早在2009年,他就向文物部门报告,还是在他孩提时候,一次在二十埠河里游泳时,发现堤坝上有一些特别的石头,其中有一块刻有“李鸿章”字样。当时文物部门到现场看了,断定应该是李鸿章次子李经述孝子坊上的构件,同时发现的构件还有石碑、石鼓、石楹联、石台阶等。

    由于河道隶属关系的原因,多年来,文物部门只是时刻予以关注,直至二十埠河改道完工,在合肥市瑶海区及大兴镇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才对这些构件进行发掘、保护。当他们来到现场的时候,这块残碑已经从堤坝上脱落,遗落在尘土中,所以李鸿章享堂首先对其进行发掘收集。

    在李鸿章享堂管理处,我们看到残碑上的文字厚重端庄有力、图案考究精美流畅。用尺子量了一下,大约长80厘米,宽40厘米,厚11厘米。根据残碑上的文字可以判断:已经过世的李经述承袭其父李鸿章一等侯爵,生前官至候补四品京堂,具有很高的操守,居母丧及在其父李鸿章过世前后都极尽孝道;由于李经述母亲赵小莲早于其父李鸿章去世,故此在文字排列顺序上母在前父在后;李经述死于1902年2月,文字上的“前年”,指的是1900年,“大學士李鸿章前年奉命來京……”是指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李鸿章奉命议和的这段时间……

    大家都知道,创办了庐州中学堂的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其实是六弟昭庆的儿子,后过继来的,其次子李经述才是真正的嫡长子。可惜寿命不长,在李鸿章死后第二年也去世,年仅39岁。有一种说法,李经述是因父亲去世悲痛万分,孝心过重,呑金而死。根据李氏家谱记载,李经述去世后,就埋葬在位于今天的长江批发市场以东二十埠河附近,与其父李鸿章之墓成南北相望之势。

    夏秀涛主任猜测,这批构件应是在筑二十埠河堤坝时, 从李经述墓前孝子坊处运输约2000米,安放到了下游现在的位置。碑石上的这段文字佐证了李经述为一孝子,再结合现场材质相同的石鼓、石楹联、石台阶等构件综合判断,这批石构件应属于李经述的墓前建筑孝子坊。

    守孝三年的那个墩子

    除了孝子坊,合肥还有处孝子墩,同样都是出自李姓人家。

    在长丰县岗集镇桃山村罗塘村民组,72岁的老农民周来宝带我们来到他家门前不远处的一口池塘,告诉我们这里以前就是李天馥为母亲守孝的孝子墩。当年,他让风水先生挑中一块背靠山岗、面向冲地的风水宝地,并向朝廷请假三年回乡守孝。

    李天馥是清朝顺治年间进士,很受康熙的器重,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因为李天馥以激浊扬清为己任,不受贿赂,又被后人称作“合肥第二包公”。他同时也是个大孝子,守孝期间,搭茅庐于母亲墓侧,亲植松树、楸树等,晨昏礼谒,泪沾墓门。传说有一对白燕栖于墓旁的房子上,人们认为是被李天馥的孝行所感动,遂把李天馥守丧的房子称为白燕庐,而民间习惯把那个高大的坟茔称为孝子墩。

    周来宝回忆说,他小时候还见过那个高大的土墩子,村子里的放牛娃把牛拴在树上,然后爬到上面玩耍。那里有神道碑、石香炉、石望柱、二龙戏珠石牌坊、旗杆石、曲桥、凉亭等,墓碑上刻着“皇清诰封一品夫人瞿太君”字样。旁边还有一个小一点的墩子,盖有茅屋,甚至一度还住过国民党的军队。

    1959年的时候,当地修建滁河干渠,将土墩子扒掉了。2006年的时候,桃山村一位姓丁的村民盖房子的时候挖出了两块墓志铭碑,碑文是清初著名书法家王士贞撰写,笔法精妙,铁划银钩,字字珠玑,刻工精到。因为是封墓铭,长期掩埋于地下,所以没有丝毫风化剥蚀的痕迹。

    岗集镇文化宣传中心主任席清如先生说,孝子墩是长丰县境内唯一的一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附属的石像生文物等已经拉到县里,在文物部门的指导下进行修复。而且孝子墩的维修设计方案也已出台,划定十亩土地,打造一处“孝文化园”。

    一处地名有三个传说

    假如说孝子坊、孝子墩都是真人实物,那么三孝口除了见之于史志,还有民间的美好传说。

    金寨路至大西门这一段长江路古称三孝子街,而金寨路与长江路交口便被称为三孝口,其来源于《嘉庆·合肥县志》转自《江南通志》的一段记载:“张梅、柷、松兄弟三人亲丧殡于室,邻火卒起,棺不及移,三人号恸伏棺上,誓与俱焚。三人皆死,棺独完。初,母病痈甚重,梅吮之得愈。”明朝时那里有了一座三孝子祠,据说是祭祀合肥历史上的三个孝子张松、汤鼎、朱世藩的。

    可能是孝道文化的传播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关于三孝口的故事,在庐州至少还有另外两个版本。

    其一是说昔日在合肥城大西门附近曾住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一老母,已年逾古稀。其膝下有三子,乃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三子轮流精心守护左右,不轻离片刻。这年,老母不幸患痈疽,脓血不止。为了减轻老母痛苦,三子竟轮番用嘴吮吸脓血。

    为了使老母疾病得以早日治愈,三子日下寻访名医、偏方。然此疾病在当时乃属不治之症,要想治愈,谈何容易。在无可奈何之际,三子只得转而进寺庙烧香求佛。

    一日,三子偶遇一算命先生,以实情相告,希得指点。算命先生闻听三子诉说后,托词说:“若想治愈老母疾病,非补以活人肉汤汁不可。”这本是算命先生故意虚造之言,暗示其老母疾病已无法救治。然三子不悟话中之意,未加思索即信以为真,从腿上剜下一块肉来,迅即熬成汤汁,喂其老母。办法用尽,终未能挽救老母的生命。老母咽气后,三子又变卖家产,买来棺材,为老母料理后事。

    还有一个传说,说是相传在大西门街心路下埋有一块红糙石,下面压着大蜀山的钥匙,若取出这把钥匙,就能打开大蜀山的山门,取得大蜀山的金银财宝。但又传,若此红糙石一动,合肥城内就要遭火灾,故从未有人敢轻举妄动。

    孰料这一传说被合肥城内一贪财的无赖获悉,乘夜深人静之时,悄悄将红糙石掀开,将大蜀山钥匙盗走。结果也就招来了火灾。一时间,大西门一条街浓烟四起,火势越烧越旺,眼看大火已烧到那三子之家。为了护卫棺柩,三子竟以身伏于棺上,誓与棺柩同存亡。似乎是神灵被三子的虔诚举动所感动,大火竟跳过其家。

    这场大火过后,整个大西门一条街房屋都被大火烧为灰烬,唯独那三子之家房子完好无损。由此,这个地方后来就被人们称为“三孝口”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识含山
后一篇:乐水路的变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