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乐水路的变迁

(2012-07-12 14:07:38)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乐水路的变迁乐水路的变迁
乐水路的变迁乐水路的变迁
乐水路的变迁

李云胜 文/摄

    一条狭窄、简陋的城市支路,经过几十年的痛苦挣扎,终于拓宽、延长成了宽阔的通衢大道。尽管还没有全线贯通,但已经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了福音,尤其是改变了城乡接合部农民的生活状态,使他们初步享受到了市民待遇。        

    一条怎样的路

    要是用过去的眼光看待乐水路,那里其实就是一个远郊地带。原先是一条狭窄、简陋的小路,主要位于东郊的工厂区。

    起先我以为这条路名来自于“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句呢,哪知合肥市瑶海区红光街道土山南路社居委吴主任说,你们文人就喜欢想当然,其实没有那么讲究,当初修建这条简易路的时候,恰好经过一个叫乐水桥的小桥,自然取名为乐水路了。

    谈起这段路,吴主任那是感慨万千。当年为了方便合肥钢铁厂工人以及家属的出行,在东起合钢耐火材料厂,西至钢北二村之间修建了一条碎石子路。不过,几十年来,这个路名也是好几次来回折腾,一会儿给了这条路,一会儿给了那条路,弄得钢北新村的居民把那里的两条路都称为乐水路。

    这倒的确符合合肥某些道路的现状,比如现在的长江东路,以前叫做蚌埠路。不知怎么就改了名。而从前的张洼路现在反而称为蚌埠路,只是在前面加了一个“新”字。

    当年规划乐水路的时候,东边至郎溪路,西边至旌德路,长1500米,宽5米。时间飞逝,郎溪路早已横贯东西,但旌德路在哪里呢?

    《安徽省合肥市地名录》上显示旌德路是一条规划中的道路,南起乐水路,北至蚌埠路,即现在的长江东路,现在当然已经变成了现实。

    有一个问题值得引起我们地名工作者重视,那就是老路新修后的地名规范问题。还是拿旌德路说事,曾经在2007年的时候,附近居民发现家门口的站塘路改称旌德路了,并且在同一条路上出现了两个路牌,给大家出行造成诸多不便。

    合肥市地名办主任史守标说,城市道路名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省城的文明与形象,一路一名不仅叫起来顺口,而且更方便了市民的生活,同时也为城市的交通管理工作带来更高的工作效率。

    另外还有断头路问题,眼前的乐水路也是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漂亮的道路还没有最终连接起来。不过,据说拆迁工作已经完成,近期就有望全线贯通。

    曾经的苦水路

    有比较才有鉴别,当我们行走在标准化的城市道路上时,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条路的身世。

    在钢北新村,见我们采访乐水路,耳顺之年的陈师傅说,他在合钢公司工作30多年了,当初将家安置在这里,每天在乐水路上至少4个来回。至于茶余饭后散步,那就数不清了,闭着眼都能顺着这条路回家。

    由于是条简易的碎石子路,之前虽然修补过几次,但状况越来越糟糕,路面坑洼不平,周围垃圾遍地,数万居民守着乐水路苦水连连,痛苦不堪。甚至孩子上学也只能从旁边的土山路绕道到合钢小学。尤其害怕梅雨季节,阴雨绵绵,积水过膝,发出阵阵难闻的味道。有人调侃说,这哪里是乐水路,简直就是苦水路。

    居住在这里久了,因为没有路灯,周围的居民形成了两种习惯。一是一到晚上,家里的小孩和女人是不外出的;二是家里来了客人一定要在天黑之前离开。陈师傅幽默地说,这么多年了,我的家里没有留亲戚、朋友吃过一顿晚饭,否则黑灯瞎火的回去不方便,这倒省了不少招待费。

    如今按照整体规划,这条路是一条高等级的城市支路,路宽是原先的好几倍。从2010年4月份开始,乐水路周边的居民终于看见了拆迁公告。大家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该路占地83.75亩,涉及拆迁面积13147平方米,拆迁户140户。

    现在规划的乐水路很长,沿途涉及红光街道、东七街道以及大兴镇范围内的用地。去年我们去看的时候,施工方已经把东二环进乐水路那段大约600米进行全封闭,当时定的工期计划为6个月。今天再去看的时候,那一段已经修好。据施工方介绍,整个道路改造工程分三段分别施工,第一段为东二环至土山路西和郎溪路至漕冲路;第二段为郎溪路至龙岗路;第三段土山路至漕冲路,建好后整个道路路幅将达到15米。

    进城更方便了

    用“整容升级”来形容乐水路,那是再形象不过了。

    亲眼见证了乐水路升级改造的陈师傅说,将近一年的时间,他经常骑自行车沿着乐水路溜达。听说这条路要延伸至规划的龙岗路,道路全长3.5公里。

    郎溪路以西还没有打通,我们的车子只好拐向东边,那里是乐水路新开辟的一段,暂时止于广德路。向道路两边眺望,近处是岗峦、菜地,远处是工厂、楼房。顺着路南边的一条土路,走进像是城中村似的居民区,恰好遇见一位老太太,虽然打着一把遮阳伞,但火辣辣的太阳还是把她的脸庞晒得汗水直淌。

    老太太名叫夏稻英,今年已经是古稀之年。自打出生在这里,就没有离开过半步。即使是村庄几经调整,家也搬过几次,但都还是属于漕冲村。

    夏稻英现在居住的地方叫立新村民组,具体是哪几个字,不识字的她并不知道,还是大兴镇的宣传委员苏鸣先生告诉我的。这个村子是1949年以后才有的,故名立新。当时全村只有34户,132人,耕地面积33亩,主要是种植旱季作物。

    对于家门口修建的这条乐水路,夏稻英显得有点激动。从前的立新村处于岗头地带,曾经种过水稻,但缺水使他们最终改种玉米、小麦、蔬菜。后来改吃回销粮了,全家都指望分到户的一点菜地。

    以前去城里卖菜,要穿过合肥化工厂厂区,从大兴集坐车去中菜市。乐水路修通后方便多了,家门口就通15路车,卖菜也不用跑远了,周围的农村这几年陆续被开辟成了小区、工业园、商业区,对蔬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随着道路的畅通,一些商场、医院纷纷在这里开设了分销店、分院,也带动了劳动力的使用。夏稻英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也在附近的医院里找到一份清洁工的工作,每月的收入快赶上卖菜所得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