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初识含山

(2012-06-28 14:57:36)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初识含山初识含山

初识含山初识含山
初识含山

李云胜 文/摄

    距离合肥不到100公里的含山应该算是我们的邻居,那里不仅有因为王安石的一篇文章成就的褒禅山,还有让唇齿生香的大红花、红瓜子、黄花菜等名优特产。当然,我最感兴趣的还是那些客居含山的合肥老乡,比如石雕大师杨思爱。

工作搭档嘴里的故乡

    对于这个家门口的邻居,以前我没有过多地关注过。一直到2009年10月26日“晨报地理”栏目创办,得知我的搭档安娜是那里人,才下意识地多留意了一下含山。
    可能是每个人都有着浓厚的故乡情结,许多次从她的口中听到含山的枝枝叶叶,其中关于含山名称的来历印象尤其深刻。
    唐高祖武德六年(公元623年)的时候,从古历阳县分出西部地区设置含山县。其县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县境内的含山命名,含山,又名横山。《清一统治》说“在含山县西30里,崔嵬雄峻,群山列峙,势若吞含,因以命名”;还有一说是小小的县城被群山包围着,故名含山。《太平寰宇记》认可的是第二种说法,其县城所在地环峰镇也是因为周围环山而得名,是否可做注脚。   
    当初刚刚对含山有些了解时,它还属于巢湖管辖,而真正走进含山时,已经是马鞍山的属地了。
    当汽车开上合巢芜高速公路时,我兴奋地给安娜打了个电话,告诉她已经在去她家乡的路上了。毕竟是做过地理版的编辑,她滔滔不绝地给我介绍起含山的种种故事,并且叮嘱一定要去看看大名鼎鼎的褒禅山。  
    含山历史上也是屡经兴替,公元625年的时候,含山县废,重新并入历阳县。公元704年,在原含山县境置武寿县,属淮南道和州。第二年又复名含山县,领属关系未变。自此含山县名沿用至今。
    直到1958年12月,含山县与和县合并为和含县。1959年6月和含分开,复设和、含二县,当时属于巢湖地区,2011年经国务院批准划归马鞍山市。
    安娜说她小的时候就知道含山是鱼米之乡,要不是上大学后眼界开阔了,真的以为家乡最好。
    现在一提起螃蟹,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阳澄湖。其实,早在清代,含山县三汊河的螃蟹就以个大体健、肉肥黄满、风味独特名扬天下。从前含山人招待贵宾时必上三汊河螃蟹,并且在吃之前一定会有个保留节目,拿出一块玻璃,将三汊河螃蟹仰置于玻璃上,它居然能自动翻身,证明三汊河螃蟹硕壮有力。
    同车的刘中南先生接茬说,含山好吃的东西多着呢,像大红花、红瓜子、黄花菜都是那里的名优特产。最著名的是雏禽,过去都是采用传统的炕坊孵化。有意思的是销往外地时,运去的都是当地人俗称的瓢蛋,算好途中日程,到达目的地时刚好破壳出禽。

一篇文章成就的名山

    刘中南先生是合肥人,却将事业放在了含山。他对我们说,你们是幸运的,现在来含山有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一个多小时就到了,当年他第一次来褒禅山的时候,坑坑洼洼的颠簸伴随一路,但也没有抵挡他去一堵名山的愿望。
    说真的,和黄山、庐山等名山大川比起来,褒禅山算不上巍峨壮丽,但由于有了一篇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小小的一座山立即名闻遐迩。
    刘中南先生介绍说,褒禅山其实是几座山峰的总称,东起灵芝山,西止鳌鱼岭,包括起云峰、碗儿岭等。这些山峰如众星拱月般环抱着一个馒头状的小山——褒山,也就是唐代慧褒禅师结庐、圆寂之处。
    宋至和元年,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描述了褒禅山那独特的风光,并借游山探洞,以事喻理,表达了他立志变革的宏图大志。
  “相传,褒禅山为仙家聚集之处。仙人不食人间烟火,以嚼首乌,食灵芝,饮甘露为生,他们从天庭上带出许多灵芝、何首乌的种子,撒在褒禅山中。所以,褒禅山漫山遍野可采掘到灵芝、首乌。灵芝山即因此而得名。现在,当地的山民都以灵芝、首乌为特产售赠游客。”刘中南先生聊起褒禅山如数家珍。
    站在山下那一汪湖水旁,远眺半山腰规模宏大的黄色建筑群,大家的心底突然空灵起来。刘中南先生告诉我们,那就是《游褒禅山记》里曾经提到过的慧空禅院,现在叫褒禅寺。
  史料记载,唐贞观年间,高僧慧褒和尚云游至褒禅山,见石罅流泉,翠峰如屏,鸟语花香,遂结庐于此,死后,其弟子将其葬于此。至宋朝,高僧中会和尚扩建为褒禅寺,并在寺后建有七层大、小宝塔各一座。到明代,师德和尚再次重建,其庙宇斗拱飞角,雕梁画栋,气势恢弘。寺门前有两棵参天古银杏树,如华盖般隐天蔽日。相传这两株银杏树乃慧褒和尚亲手栽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褒禅寺自唐始建以来,寺庙规模不断扩大,高僧云集,鼎盛时期,有庙宇千余间,香火田占地数十里。《历阳典录》云:“黄庭坚、王安石、张孝祥等皆在寺内留有文迹,寺院近旁绝壁断碑,往往有宋人题刻。”可见,当时的褒山禅寺也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的褒禅寺已不是原物,而是后来移址新建。而当年褒禅寺的恢弘气势,只能从其遗址——现在的褒山大庙村所残留的那满目的残垣断壁,遍地的断砖碎瓦中窥其一斑了。

石雕大师是合肥老乡

    已经形成习惯了,每到一地,总是喜欢打听当地与合肥有关的人和事。刘中南先生说:“有呀!逍遥津公园里过去有张石头雕刻的桌子,作者是含山著名的石雕大师杨思爱,他是肥东杨大郢人,1926年迁居含山的。”
    我在《含山县志》里看到了杨思爱的简介,他15岁投师学艺,秉性纯厚,勤奋好学,得到师傅的精心传艺。三年满师后,其石雕手艺为其他徒工所不及,被同辈称之为“二师傅”,意思是手艺仅次于师傅。19岁起,即能独立领班上工。
  1931年,含山有位过姓人家修建祠堂,请来杨思爱雕刻祠内精细石工。其中,祠堂供案上刻有一对50厘米见方石台,上面分别刻制六出戏剧人物。其中一人,手仅黄豆粒大,而手中石枪,能两头抽动,其雕刻之精细,非目睹者难以置信。
    他还曾用一块长10厘米、宽5厘米青石刻一砚台,砚池中刻一片荷叶3厘米高,叶上又刻一只仅半个蚕豆大的青蛙,栩栩如生,惹人喜爱。
  杨思爱石雕遍及皖、苏、浙、沪等省市。安徽九华山、南京夫子庙等人型庙宇都有其作品。1954年,他去合肥参与修建逍遥津和包河两大公园工程,其中精细石雕他经手居多。逍遥津公园有一石桌,他在石桌边沿刻上汉纹,汉纹内刻“寿”字,“寿”字中刻白果。微雕工夫之深,令人叹为观止。
    据说,当时合肥美术界人士观赏其作品后大为称道:“象这样图案我们在纸上画也很不易,何况是在石上雕刻”。
    回到合肥后,我专门到逍遥津公园寻觅那张石桌,公园管理处办公室张主任领我看了各处式样各异的休闲用桌子,却都不是原物。倒是一位老职工对我们说,以前公园里确实有这么一张雕刻精美的石桌子,可惜的是如今已不见踪影。当时刚雕刻好的时候,那位石雕大师还受到省委书记曾希圣接见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