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门外的那几道彩虹
之
寿春路桥
李云胜 文/摄
南淝河流经合肥市区,将城市分隔成两块,从这一边到对岸必须依靠架设在河面上的那几道彩虹般桥梁。而东门外的桥梁密度最大,尤其是紧挨着的淮河路桥、长江路桥和寿春路桥,那里昔日就是著名的“淮浦春融”景区,坊间习惯称之为大东门和小东门。
“三姊妹”中年纪最小
合肥的发展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当然,满城开花的建设工地也会给市民出行带来一些暂时的不便。最典型的就是乘坐公交车了,原先的老线路很可能因为修路而改道。这不,当我拦下一辆出租车,告诉司机要去采访东门外的三座姊妹桥时,师傅好心地提醒我只能到寿春路桥头。
大东门、小东门那一带原先就是合肥城市交通的堵点之一,自从修建了时雍门下穿之后,车来车往顺畅多了。可随着长江路桥和淮河路桥的封闭,从胜利路、长江东路等地段前往长江路、寿春路的车辆,便集中穿行在寿春路桥上了。
我在寿春路桥头下车,第一眼看见的便是通告牌,上面写着:“道路施工,车辆绕行。”
以前在淮河路桥东侧小花园做采耳生意的江大姐说,围绕着南淝河,三座桥的两岸是市中心最休闲的地方,退休的老人在这里唱唱戏、听听歌、打打牌,等车的外地人也喜欢在街头公园里面溜达,我们正是看中了这里的人气。你说的采耳是在洗浴中心,我们就是一群掏耳朵的,花上二块钱,享受不比洗浴中心差。
我问她直到寿春路桥是什么时候修的吗,她自豪地提高了嗓门:怎么不知道,我姨娘家就在逍遥津旁边的巷子里,从前去姨娘家玩都是从淮河路桥过去,后来修了寿春路桥,逍遥津门前的寿春路也打通了,比以前方便多了。
江大姐回忆说,记不清寿春路桥修建的准确时间了,印象里是先修的逍遥津门口的地下通道,第二年才修的大桥。
合肥市海事局法制科的李晓虎先生递给我一本《合肥市交通志》,根据上面介绍,1987年,为缓解淮河路桥和长江路桥运输压力,市政府决定投资建造寿春路桥。该桥于1988年1月1日建成正式通车,共耗用钢材269吨、水泥1989吨、木材251立方米、砼5356立方米,总造价188.5万元。
与长江路桥相比,寿春路桥无论是消耗的建材还是桥的规模都要略胜一筹,是三座姊妹桥中建造最迟的,却技术含量最高。
被称为“合肥标志性建筑”
李晓虎先生从技术层面给我讲解寿春路桥的概况,下部东、西桥台结构为“U”型钻孔灌注桩基础,台后设水泥混凝土阻滑板;上部结构为2个钢筋混凝土半月形拱肋,28根钢丝绳吊杆悬吊着23块特大型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桥身由408块板梁组成。桥长86.9米,其中1孔跨径72米;桥宽30.38米,其中快车道宽14米,两边慢车道各宽4.5米,两侧人行道各宽2.6米。桥面设计标高15.522米,荷载汽车20吨、挂车100吨。抗震裂度7。
我打断了他的话茬,问他这是南淝河上第一座钢索斜拉桥吗?他回答说是的。
合肥在1949年以后陆续在南淝河上修建了许多桥梁:1952年重修孝肃桥;1953年修建大窑湾桥;1955年修建合作化路桥和阜阳路桥;1957年重修亳州路桥……只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修建的基本上都是撑架式木质结构。而进入新时期以后的桥梁就完全是另一个风貌了,不仅全部为现代化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且一桥一风景,好看着呢。
李晓虎先生说,现在看寿春路桥,不过就是南淝河上一座普通的桥梁罢了,当年它的规模在全国同类桥中可是宽度第一、跨度第三。”还被评为“合肥标志性建筑”,成为“淮浦春融”景区里新的组成部分。
寿春路桥刚建好那会儿,家住大窑湾交通厅宿舍的马大爷每天晚上都要到桥上散步,沿着沿河路拐上寿春路桥,再折向环城东路,经过大窑湾桥,然后回到家里看电视、睡觉。那时的寿春路桥上的新式路灯很吸引人,居住在附近的人们饭后到桥头空地上跳跳舞,扶着桥上栏杆看桥畔风光。
在马大爷的脑海里,寿春路桥上的灯光以及更换了无数次,一次比一次灿烂,一次比一次绚丽。光是桥两旁的拱形支架以及钢丝绳吊杆就变幻莫测,一会儿是耀眼的白色灯泡,一会儿是数码LED灯,待到夜幕降临,五颜六色的灯光,把南淝河渲染成了一幅水墨画。
几十年的光阴弹指一挥间,合肥新的地标建筑层出不穷。但温暖人们心田的不仅仅是那光彩夺目的建筑物,同时也是渗透到记忆里与建筑物有关的生活的流淌。
桥头上的童男童女塑像
当我在三座姊妹桥之间来回拍照的时候,恰好遇见一群师傅开着带升降臂的汽车拆卸桥上的灯具。师傅们告诉我,因为长江路桥和淮河路桥都要重新改造或重建,桥上的灯具拆除后还可以再利用。
聊到桥上的灯具,师傅们纷纷称赞寿春路桥,许多人只知道LED灯,那其实早就更新换代了。原先只有七彩变化,现在可是16种程序、可随意调换的LED数码灯,并增设了幕墙灯和32盏LED星光散射灯,使桥体上下形成一个整体。
一位热心的师傅把我带到寿春路桥头上,那里有几个不锈钢材质的雕塑,很抽象,仔细看,还是没有看懂是什么意思。那位师傅问我,你知道最早的雕塑是什么吗?见我摇头,他用肯定的口吻说,你不是合肥人,要是合肥人一定记得这里的雕塑。
那位师傅说,现在的雕塑是合肥的市树广玉兰的花蕊,最初可不是这个。
经他一提醒,我还真想起来了,寿春路桥建好不久,那时我刚参加工作,被省水利厅抽调去写公文材料,闲暇时去逍遥津公园玩,顺道在寿春路桥上照过一张一次成像的照片。当时的寿春路上车辆不像现在这么多,经营个体照相生意的把摊位摆到了桥头旁,脖子上挂着“宝丽来”相机。出于好奇,我花了十块钱在小孩童雕塑旁照了一张像。只见一张四四方方的硬纸片从方形的“盒子”里出来了,照相师傅拿着对着太阳甩了甩,又用嘴吹了吹,上面慢慢地有了我和小孩童的图像。
关于寿春路桥头的四座孩童雕塑,曾经在合肥市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欣赏的,被天真烂漫的孩童形象感染了;反对的,认为其中小孩撒尿的样子极不严肃,破坏了合肥的精神文明建设。当然,这样的理由在今天看来十分滑稽,生活化的艺术表示形式一度让习惯了政治口号的人极其难以接受。
雕塑的最终更换据说并不是屈服于所谓正统的观念,而是那组雕塑的艺术价值不高,都是从厂家买回来的工艺品,放在公共场合的确不合适。况且雕塑的水平也成问题,最终还是决定拆了重新雕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