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47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陵山上怀古

(2012-05-22 12:35:46)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李陵山上怀古李陵山上怀古

李陵山上怀古李陵山上怀古
李陵山上怀古
李云胜 文/摄

    李陵山即紫蓬山,山上不仅有珍奇名木,更有悠久的人文景观。在曲径通幽的山间小路上徘徊,尽心与古人对话,与自然神交,心灵一下子得到了升华、净化。

深山里的寺庙

    有句话叫做“天下名山僧占多”,除了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之外,一些稍有名气的也都回荡着青铜梵钟的悠扬。
    还是在山脚下,一字排开的香烛摊位昭示了这在皖中地区也是座佛教名山。待到了山顶,果然见到许多错落有致的殿堂,这就是闻名遐迩的西庐寺。乘着请香的功夫,和庙里一位师傅攀谈了几句,没想到居然还是老乡。
    师傅僧名释常祥,六安新安人,原先在九华山出家,前几年来到这里。他说紫蓬山与佛教结缘久矣,传说新罗僧金乔觉来大唐留学,游历于此,见“九朵莲花开佛国,五龙簇珠紫蓬山”,欣然落脚打坐,后人称紫蓬山为其来中国的第一站。
    现在的西庐寺历史更为悠久,始建于东汉末年,原先叫李陵庙,唐代改建为“西庐禅寺”。唐代以后,因战乱屡经兴废,明末清初,静澄、鉴容及晚清的通圆和尚,各有一次大的重修。通圆和尚即袁宏谟,《紫蓬山志》记载:通圆和尚修建的西庐寺规模宏大,有殿房124间,大山门五间,中供弥陀佛,左右四大天王像,地藏殿十五间,殿中木塔一座,殿左右十王。加上大佛殿、后殿、宫厅、禅堂、观音堂,位于二层的八卦亭、钟楼亭、藏殿楼、寮房、通公塔、望湖楼等等,真可谓是殿宇恢弘,气势非凡。寺内还收有众多文物,其中一方宋砚据说是苏东坡用过的。
    释常祥听庙里的师傅说,民国初年,西庐寺的住持僧三惺又对西庐寺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修。直到上世纪60年代,西庐寺还保留下来五幢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的庙宇,有房百余间,经书上万卷,佛像无数。
    和许多庙宇一样,西庐寺庙会也是热闹非凡。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七月三十日、九月十九日,本地及周边地区的善男信女都会上山烧香、朝拜,逛庙会的老百姓更是成干上万,络绎不绝。
    晨钟暮鼓、香火不灭的景象到了“文革”时期才算到头了,西庐寺同样在劫难逃。佛像被砸烂,包括《龙藏全经》在内的经书全被毁弃,庙宇建筑中只剩下大王殿侥幸留下了,余者全被拆毁,荡然无存。

为何结缘李陵

    一个城市有水才有灵气,有山才有山秀气。假如说八百里巢湖是合肥的空灵之美,那么,紫蓬山就是合肥的钟灵之秀。它虽然没有黄山的名气大,没有九华山的香火旺,但当你走进森林和寺庙时,你会感觉到一种原始古朴的美。
    行走于亦幻亦真的山林之间,你会强烈地感到有一个人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西汉大将军李陵。汉武帝时,李陵率步兵五千人击匈奴,战败被俘投降。武帝闻之,杀陵母及妻子等。历史学家司马迁因替李陵辩护,被汉武帝下狱,处宫刑。
    有人这样评价李陵: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忠臣无数,而奸贼亦不少。前者受千古景仰,后者遭万世唾弃。然而,他却能在忠奸分明的帝制时代,虽变节却又被深深同情。身上纠结着太多的大命题,家和国,军人和文人,背叛和守节。他用尽一生的气力,在国家和个人的矛盾冲突中,做着艰难的选择。
    作为一代名将李广的后人,李陵以其特殊的经历使其成为历史上颇有争论的人物。有人以李陵最终投降了匈奴而不耻于他;也有人认为他敢以“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并非怕死。辛弃疾就说他是“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如果将李陵投降的原因尽归于其贪生怕死,似乎不太能让人信服。人们对他的同情远远超过对他过失的批判,以至于很多后人还将他视为自己的祖先。
    比如西汉时有李姓者改为拓跋氏,他们将李陵奉为自己的先人;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李陵是他先祖,因为李世民是鲜卑人,而鲜卑人是将李陵当作本族先人的;三国时期曹魏大将军李典更是不隐讳李陵是自己的先祖。
    严格意义上讲,李陵一生没有踏进紫蓬山半步,可以说与紫蓬山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但因为其后人李典一度驻守在合肥,于是让李陵与紫蓬山结缘了。
    当时,李典被曹操派到合肥,与张辽、乐进一起率七千多人镇守合肥,防御孙权。可能是有感于先人李陵留置匈奴二十余年不得还乡,最终病死异乡。于是在山上建李陵庙祭祀之。《嘉庆·合肥县志》云:“李陵庙在李陵山顶,相传山为魏将李典屯兵处。陵,典之祖。典为之立庙于此。其西为西庐禅院。”
   
拜谒李典陵墓

  是古人的一首赞美诗,让我不顾路途险恶要去寻找“仙人洞”和“李典墓”:“怪石嶙峋耸绿崖/天生石洞住仙家/蔷薇烂漫风吹落/洞口蒙蒙看雨花。”
    出西庐寺向东,一条小路蜿蜒曲折,不一会儿就远离了人烟,让人立马体会到了什么是曲径通幽。左右都是茂密得不见天日的树林,前后不见一个活的动物。我将此时的心情发在微博上,仿佛只有这样才算和世间仍然有着联系:“山路崎岖不平,满地都是枯败的树叶。一个人去看长眠在那里的古人,还边走边发微博,那是怎样的情景呀!”“山中寂静得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偶尔可以听见几声鸟鸣。我突发奇想,这时要是来个劫财的该怎么办!”
    有位朋友幽默地回应:“那您就说财断然没有,色随便拿!”一下子缓释了我那颗紧张的心。
    微博在继续:拜谒李典墓简直就是探险,走小路,钻树林,踏巨石,最后不仅无处可走,连在何处都不甚清楚。那位开电瓶游览车的赵师傅对我说过,“李典墓”在半山腰,基本上不能算有路。好在和“仙人洞”比邻而居,找到“仙人洞”再翻过那些巨石就可以看见了。
    顺着指示牌往前拐过了一个三叉路口,一堆“怪石嶙峋”呈现在眼前。几块交错在一起的大青石中间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应该就是传说中的“仙人洞”了。我打量了一下地形,果敢地跳过一块块大石头,终于发现了隐映在灌木从中的“李典墓”,赶忙拍下来放到微博上让大家伙儿先睹为快。
    网友“银山智人”对文史颇有研究,他问道:“李典墓”不是在山东巨野吗?
    这其实牵涉到古墓的真伪考证,历史上许多名人都有多处墓葬,有许多都是衣冠冢。比如包公墓,很长一段时间内合肥和开封都在为此争论不休,后来随着大兴集包公墓的发掘才最终确定合肥是真正的包公肉身陵墓;逍遥津里的张辽墓也是,并且相隔不远就有两座。
    需要说明的是山东巨野是李典家乡,墓是老物件;而紫蓬山上的是后来在老坟基础上重修的。李典因为作战勇敢,为人谦和,很为曹操器重。被封为都亭侯,是三国战乱时期最出名的年轻将领之一,可惜的是英年早逝。两地的“李典墓”都寄托了人们对他的怀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