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蓬山
家门口的一道风景
李云胜 文/摄
对于合肥人来说,这座家门口的山峦其实就像庭院里的一处风景,随时随地可以走近浏览。清晨从市区出发,中午回到家吃中饭。当然,兴致上来了,你也尽可选择在山上住上一夜,聆听林间鸟鸣、山泉叮咚。
庐阳第一名山
站在紫蓬山顶眺望四周翠绿的景色,不知怎么就想起了欧阳修的名句“环滁皆山也”。其实合肥周边也是群山环抱,叫得上名字的就有四顶山、大潜山、浮槎山、龙泉山、大小蜀山等,而紫蓬山是有其独特的魅力,号称“庐阳第一名山”。
山上开电瓶游览车的赵师傅见我是第一次来到紫蓬山,热情地做起了导游。
准确地讲,这里属于肥西县,距离合肥市区大约半小时的车程。作为大别山的余脉,算是巍巍大山多情抛出的一座山峦。自古,合肥地区的文人雅士就有秋高气爽时登紫蓬山的习惯。据说紫蓬山原名李陵山,有一位学富五车的高人游览的以后感叹道:此地风水极佳,迎紫气,赴蓬莱,是个兴旺之地。于是李陵山改为紫蓬山。
在紫蓬山的山门上,一幅对联映入眼帘,上联是:紫气东来丛林千古毓锦绣;下联为:蓬山西去大众十方仰福像。上下联首字正好嵌有“紫蓬”二字,正好是山名的注释。
这是一座以佛教文化著称的名山大川,佛园、鸠摩罗什、三世大佛、弥勒佛、五百罗汉等各种佛教文化景点分布其间,闻名遐迩的西庐寺、周瑜读书处、洗砚池、文昌阁、李典墓、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故居等众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
赵师傅边开车边介绍,紫蓬山海拔并不高,只有188.7米。它的主峰顶部很平坦,适合人员停留。其北面山势较缓,南面山势峻拔挺秀。东对道士山,南连千字山,西近萝卜山,山底面积为6平方公里左右。
清朝光绪年间,文坛出了个怪才李恩绶。他不喜欢时文,因此科举不利,但却热衷于搜集地方掌故,编纂了《巢湖志》、《香花墩志》、《采石志》、《庐阳名胜辑要》等大量的文史典籍,其中,《紫逢山志》记述了此山的秀丽风景和人文景观。可惜连年烽火纷起,战乱不迭,山中珍奇异宝屡遭毁坏,辉煌一时的八卦亭、通公塔、钟鼓楼、望湖楼,以及清朝皇帝钦赐的如意、古鼎,慈禧御赐的《龙藏全经》和大明宣德炉等稀世之宝均荡然无存。
清同治年间,合肥西乡袁圩人袁宏谟参加太平天国,被任命为杭州守将。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他回到了家乡的紫蓬山为僧,重修庙宇,求取真经,被尊为“中兴始祖”。那个时候的紫蓬山香火非常兴旺,殿阁雄丽,规模宏伟,为皖中地区最有名的古刹之一,被称为“小九华”。
紫蓬山人骄傲地说,这里山环水绕,连绵不绝。山上,胜迹遗址遍布,游人在此发思古之幽情;山下,散布着大小数十个村落圩群,显示出合肥地区古民居的特有景象,构成了庐州西南一幅得天独厚的立体风景画卷。
成了国营农场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紫蓬山漫山遍野的森林逐渐退化了,幸亏人民政府在掌握政权不久就建立了国营林场,颓废的山体重新又变得郁郁葱葱。
赵师傅说,他以前就是肥西县林场的职工,听老人们回忆,这里在1949年冬天的时候成立了皖北区第一林场,首任场长为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原副主任郭崇毅先生。当时,郭崇毅正在北京开会,突然接到皖北农林水利处通知,委派他去当皖北区第一林场场长,并说这是皖北行政公署主任宋日昌亲自点的将。
寒冬腊月的紫蓬山林场大雪纷飞,皖北农林水利处处长程明远对郭崇毅说,现在紫蓬山周围每天有一、二千人到山上砍树,原有三、四万棵百年生的松树、栎树都被砍得差不多了。第二天,郭崇毅先生只带一名警卫员,顶着暴风雪,顺着小路跌跌撞撞赶到紫蓬山。
眼前的景象让郭崇毅先生大吃一惊,以前他来过这里,印象里的山岭郁郁葱葱,像一列青罗伞盖。如今还在数十里外,便能看见紫蓬山裸露的山峦。他回忆说:“从农兴集上山一两里地,原来路边亦有三五成群的大树,上山坡时,虽盛夏亦浓荫蔽日,凉爽宜人,这次仅见西庐寺外面,还有一圈树林。放眼四望,全是一片皑皑白雪,有的雪地上还露有半人高的树桩;未及运走的树干树枝,更是随处可见。”
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那次紫蓬山抢树事件,肥西县文史专家马琪先生最有发言权。
那是1949年冬天,紫蓬山西庐寺住持僧寄坤、寄凡及时向政府反映,好几万棵风景林遭受偷砍滥伐。接到报告后,肥西县首任县长周心抚于分别以“训令”、“命令”下达永农、紫维、烧脉等乡政府,对紫蓬山森林必须严加管护,向群众宣传,非经县政府许可,任何人不得随意砍伐,并发给西庐寺护林枪支。
11月30日,肥西县县长李岩发布保护森林的布告,重申保护森林,增加生产的规定,指出紫蓬山森林仍有被破坏现象,自布告日起,如再发现任意砍伐树木竹林者,经查实和秘告有据者,定以严惩不贷。
1950年1月,郭崇毅先生组织皖北区第一林场在林区协同乡人民政府组织乡护林委员会8个,村护林小组60个,发动青少年参加护林管林,成立护林中队6个,小队30个,大队长由林场干部兼任,林场每月召开一次护林会议,通报情况,每一季度进行一次检查评比,年终总结表彰,奖给护林先进集体和个人奖状、文化用品或生产工具。林区实行群众联防后,杜绝了毁林之风。是年,林场被评为华东护林防火先进单位第二名,皖北行署还奖励了他们5万公斤大米。
由林场变公园
按照地质专家的说法,紫蓬山是大自然进行造山运动时,由横亘鄂、豫、皖三省的大别山脉中牵出的一条五、六十里长的带状峰峦,由西向东抛在肥西县境内。
文人墨客形容它“紫蓬峨峨,青葱郁郁”;“西望龙穴、大潜诸山,葱郁苍翠,绵邈天际。”作为国营农场的紫蓬山,在经过了几十年的封山育林,如今已经恢复了古代的林木参天的景象。我们在山中看到,那里不仅有栓皮栎、麻栎、马尾松等百年以上古木千余株,更多的是1950年以后新培育的林木。
根据《肥西县志》的记载,皖北区第一林场成立当年就育苗36亩。1953至1954年,为支援乡村绿化荒山,林场又在三合、新合、聚星等乡与村、互助组合作育苗12亩,林场无偿供应种子,辅导技术,村、组出地出工,自育自用,所育马尾松97%符合规格,平均亩产21万株。所育苗木除支援合肥市女贞、白杨、法梧等观赏苗木500多万株,还供应津浦铁路马尾松100万株。
在紫蓬山下一家乡村饭馆里,今年已经70多岁的孙大爷说,当年他也参加了紫蓬山的造林。当时肥西县人民委员会要求各个农业社要拿出万分之五的耕地育苗。他所在的农业社实行包工包产,每亩小粒种子包工92个,中粒种子包工27个,当年参加农业分配,并为社队培训林业技术人员1300人。
以前育苗都是以国营育苗为主,从那时起,改为国营、集体并举育苗,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赵师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上世纪50年代初,肥西有林地3.86万亩,薪炭林占63.6%,以乡土树种马尾松为主的用材林占30%。后补充引进泡桐、杉木、毛竹、国外松等树种,扩大用材林面积。上世纪70年代中期,新育林相继成材,小批量采伐,1977至1985年,平均产材量539立方米。1985年全县有林地(不含未郁闭林)11.82万亩,占林用地面积76%,全县森林复被率6.3%,林木蓄积量8.31万立方米,人均0.1立方米,林业效益还是十分明显的。
不过,紫蓬山的能量可不止是林业,最近几年,大家越来越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旅游资源和人文资源,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紫蓬山管委会应运而生。从2005年开始,肥西林场实行改制,整体划归紫蓬山管委会管辖。
在山中攀爬,你一定会被湖光山色所陶醉。而已经成为国家森林公园的紫蓬山,古老的孔雀松、石板树、巨形紫藏等和新育种的各色树种,和谐地相伴而生。那些草木杂混的气息,随风飘来,沁人心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