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丝
柳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047
  • 关注人气:16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合肥的“城”

(2012-04-19 11:10:57)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杂谈

分类: 老记出更

合肥的“城”合肥的“城”合肥的“城”
合肥的“城”
李云胜 文/摄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环城马路以里是合肥原先的老城池范围。其实,历史上合肥城池屡次变迁,直到南宋以后才基本上奠定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老城池的规模。在此之前,还有汉城、新城、唐城等。

城池的早期变迁

    合肥学院退休教授、著名的碑碣专家许有为先生谈起合肥历史就很激动,媒体现在普遍宣传合肥是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那是源于多年以前的一次座谈会,有专家倾向于将秦朝置合淝县作为合肥历史的开端,当时属于寿春邑九江郡管辖。
    这个观点不知怎么不胫而走,结果将合肥历史整整缩短了一千多年。
    许有为先生从他的书橱里翻出唐朝杜佑编撰的《通典》,指着其中一句:“庐州,今理合肥县,古庐子国也。”我国在西周时实行的是分封制,按照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合肥这个地方及其周边当时有“庐子国”、“巢伯国”和“群舒国”,疆域基本上都在后来的庐州府范围。许有为教授的观点是,合肥历史应该从周武王分封庐子国算起,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早期的所谓诸侯国其实就是一座城池,而城池的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稠密,交通便利,信息畅通。合肥城址屡有变迁,起先并不在今天的老城位置。据《太平寰宇记》记载,汉代合肥县城“在今县(城)北”,位于今天的四里河附近,面积很小,为合肥侯鉴镡所筑,史称“汉城”。到了东汉末年,战乱年年不息,导致旧城废弃。公元200年,扬州刺史刘馥单骑赴任,在“汉城”基础上重建合肥城。
  我们驱车来到庐阳区三十岗乡,那里尚可看见夯土城墙残基,即历史上“合肥新城”遗址,现在那里建有一座三国遗址公园。
    根据西晋陈寿《三国志》记载,魏征东将军满宠两次上疏魏明帝曹睿,建议在合肥西三十里建立新城屯兵以抗孙吴。新城建成后,孙吴水军由巢湖到达合肥城下,还要再陆行三十里,才能抵达合肥新城。这样,孙吴的水军优势不能发挥,军需补充更加困难,使曹魏方面获得了很多战机。而曹魏可以沿瓦埠水系直通寿春,水上运输方便,有利于提高战斗力。
    合肥新城于公元233年建成,孙吴曾于公元233年、234年、253年等多次围攻,均兵败而归。
    当地的老百姓告诉我们,从前这里田地里经常可以挖出秦砖汉瓦,都知道这里以前是个古城,但具体是哪朝哪代的就不清楚了。

金斗城和斗梁城

    在我们和当地老百姓交谈的过程中,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插了一句话。这位老大爷姓李,肚子里装有不少老故事。在我们的一再要求下,他给我们讲了一段“韦睿堰水破合肥”。
    合肥在西晋统一以后,废除了三国时所筑新城,迁回了旧址。相对于鸡鸣山麓的新城,合肥旧城地势低洼,其实并不利于防守。
    到了南北朝,合肥是北魏的天下。公元505年年,南梁大举进攻北魏,派大将韦睿率军攻合肥。
  韦睿进至合肥城下,见合肥城池地势低洼,遂决定作堰围淝水以灌城。淝水被堵塞,堰水渐满,韦睿起动战船,从四面攻城,战船高于合肥城。北魏军束手无策,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被梁军弦弩射死。众兵士相顾悲哭,痛感大势已去,无心作战,合肥遂为梁军所破。梁军入城,“俘斩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南梁从此迁豫州治所于合肥。
  这一战使合肥城池尽毁,但后世的史学家却赞赏韦睿之胆略。
    在QQ里,一位读者向我提问,听说合肥历史上既叫“金斗城”,也叫“斗梁城”,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许有为先生解释道,所谓“金斗城”即唐城。唐朝贞观年间,大将军尉迟敬德受李世民派遣,在合肥旧城东南高地重筑城池。因为古城内有一条金斗河,史称金斗城。
    不过,合肥地区的老百姓说的要比这动听多了。在阜阳路桥旁边的环城公园里,正在晨练的张志高大爷给我讲了一个“金酒泉的传说”。
    话说很久以前,南淝河岸边居住着一户人家。父母均已年近八旬,体弱多病,全靠儿子金大在外帮工来维持生活。一天,雇主送两条鱼给金大作为工钱。金大回到家后正欲宰杀,岂料,其中有一条鱼双目流泪,金大吓了一跳,心想这是神鱼呀,赶紧将其放入南淝河里。
    当晚,金大忽然做了一个美梦,梦见龙王拱手感谢他说:“你放的鱼乃我儿,为了感谢你,请你明天到放鱼的地方去取一枚金块。”
    抱着将信将疑的心情,金大一大早就来到了南淝河边,果然见地上有一枚金光闪烁的金块。但老实巴交的金大并不贪财,而是对着手中的金块念念有词:“夜梦若为真,龙王如真心,穷人不图金,只盼酒泉生。”说完,立即随手将金块掷回原地。
    只见金块落地处,水花四溅,地面突然陷下一个大坑,顿时一股股醇香四溢的泉水往上直涌……金大立即上前用手捧水尝之,感到与酒无异。他喜不自禁,兴高采烈地跑回村中告诉众人前去取酒。一传十,十传百,就这样传开了。人们喜称酒为“金酒泉”。
    打那以后,南淝河岸边的人们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一座新城。人们为感谢“金酒泉”的恩泽,就把这座新城叫做 “金斗城”。
    时间转眼到了南宋。1169年,南宋淮西帅郭振屯驻合肥,为防御金兵侵袭合肥,“横截旧城之半”,地跨金斗河北,使金斗河横贯城中,基本形成今合肥古城的初貌。
    宋城要比唐城大得多,必须经桥梁津渡才能穿城而过,史称“斗梁城”。其中“斗”字是延“金斗城”名,“梁”字是桥梁。

八座城门的困惑

    有城池就有城墙,有城墙就有城门。
    关于合肥城门,直到1951年以前,环绕老城池即今天的环城马路一圈,分别还有“威武门”、“时雍门”、“南熏门”、“得胜门”、“西平门”、“水西门”、“拱辰门”七座城门。不少专家学者认为,历史上合肥原本还有一座城门,即“金斗门”。
    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昭先生考证说,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围攻合肥,因为城墙既高大且坚固,久攻不下。后来他们将地道挖到了金斗门下,位置在今天的亳州路桥附近。太平军用炸药炸毁了这座城门。后人用泥土把那段城门封堵了起来,自此合肥古城墙的“八门”只剩下“七门”了。
    有一个民间传说或许可以佐证“金斗门”的存在:从前合肥城里有一个小和尚,听说在久已被封闭的金斗门内藏有宝物,便动了贪心。一天,小和尚身披袈裟,慢步缓行至金斗门下,口中念念有词:“石门石门快打开,吾奉师命送经来。”没想到,封闭了多年的金斗石门慢慢开启了。小和尚欣喜万分,以为这下发大财了。但石门里除了一些装有黄豆的箩筐外,别无他物,更不要说有什么宝物了。小和尚失望至极,随手抓了一把黄豆便回去了。回到庙里一看,黄豆居然闪闪发光,原来,黄豆全部变成了金豆子。
    安徽同文文化网CEO鲍雷先生认为,关于金斗门的位置一直众说纷纭,他以为应该位于今天的淮河路与六安路交叉口向东一侧,是唐置城门遗址。需要指出的是,自《嘉庆·合肥县志》将镇淮楼与金斗门说成是同一个故城的城门后,导致后人以讹传讹。
    当然,这都是一家之言,留待更多的专家学者争鸣。
  合肥城到了明朝弘治年间,因年久失修多处废缺,庐州知府马金度主持修葺,七座城门就是那时修建的。
  到了公元1763年,清政府为防止农民起义,“征用皖属三十四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十一万四千两”,重修庐州府城。此次重修,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重开威武、时雍、南薰、德胜、西平、水西、拱辰七门,并增设许多谯楼,“楼橹高耸”,十里之外,就能看到高大的城楼。
    解放军进入合肥城时,就是经过威武门,显示了威武之师的风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圆子里的庄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