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凤凰拜朝八蜡祠
李云胜 文/摄
“八蜡祠,凤凰拜朝”,这是著名的合肥数字民谣里的一句,却为今天回顾合肥历史打开了一个窗口。古老的凤凰桥畔的那座寺庙,曾经保佑过庐州大地的农作物免遭病虫害的侵袭。那个年代的人们只有通过祈祷盼望来年丰收。
八蜡祠到底在哪里
还是在寻访六谷祠的时候,接触了一些曾经是道教居士后代的朋友,他们对先人的历史兴趣浓厚,小时候也听过一些有关道教场所的故事。但我在实际考证过程中还是发现一些凝问,记忆和文献不一致时,如果文献有可以相佐地方还是应以文献为准。这也是口述实录有时会不准确、严谨的弊端,需要我们去甄别。
八蜡祠是和六谷祠相印证时出现在我的视力范围,本来,那首著名的合肥民谣也是这样唱的:一人巷,难过车轿……六谷祠,遗址难找……八蜡祠,凤凰拜朝……
寻找六谷祠时,有一个观点认为历史上的八蜡祠和六谷祠都在现在的宿州路桥北边,以前那里叫道士岗,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成了搬运工人居住的地方,名叫劳动村。元朝以前,这里就有一个道观元林元,后来避元朝讳,将元林元一分为二,分别成为六谷祠和八蜡祠。
可能是八蜡祠的名气比六谷祠大,文献里面的记载要详实得多。《嘉庆·合肥县志》就有这样一段记载:“八蜡庙,在余公庙北。明嘉靖年间知府龙诰建,后徙德胜门外,天启间,知县陈琯仍移建旧址。”
余公庙即余忠宣公庙,是纪念余阙的,位于庐州城东。关于余阙,昨天我在《蒙在六谷祠上空的那层薄雾》里说他是合肥人,因为他的私宅在今天的安徽省公安厅的位置。但祖籍却是元朝色目人,是元末的一个“大忠臣”,在安庆与陈友谅的农民起义军对抗长达7年,最终自刎而死。
余秋雨在《我等不到了》里说:“凭一种难以表述的直觉,我猜我家应该是余阙、余渊之后,是从安徽流徙到浙江来的。那也就是说,我们的祖先是发端于古代羌族的唐兀人。”这倒也有可能,因为色目人是元朝时中国西部民族的统称,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和南人之上。入居中原的色目人,朝廷多给予高官厚禄——这是题外话了。
清朝龚萃肃撰写过一篇《重修八蜡祠记》,明白无误地记载了时间、地点,可以作为佐证,证明八蜡祠并不在道士岗那里。
为了慎重起见,我又咨询了民俗专家牛耘先生,他也肯定地说,八蜡祠就在坝上街那一带,过去面对着凤凰桥,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还在,里面供奉着八蜡神。那时香火已经不那么旺了,后来改成了学校。
八蜡神为何方神灵
根据文献记载,我分别到昔日德胜门外和凤凰桥一带寻访。因为八蜡祠从明朝嘉靖年间在东门外修建,到后来搬迁到德胜门外,时间实在太久了,不可能留下任何痕迹了。倒是从明朝天启年间重新迁回东门外后,一直都是香火兴旺。每年,合肥地方官和老百姓都要到八蜡祠进香祈祷。
网友们也有主张八蜡祠也是道观,并且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存在,这一点似乎也缺乏证据支持。
我查找了相关资料,1951年《皖北区合肥市社会团体申报表》记录的合肥道观,当时只有府城隍庙、清刹庙、迎龙庵、白龙王庙、万福庵、东岳庙、永真观和华祖祠等9所,有道士13人。道士们主要依靠建醮、安葬、洒扫等收入来维持生活。此后,随着社会习俗的改变,土葬旧俗逐渐被火化取代,道士们无事可谋,生活渐临困境。在此情况下,有的道士转为佛教徒;有的自愿离教,劳动就业,个别不愿离散的道士,政府按月发给生活费,让其安度余年。
现代人对八蜡祠感到陌生,可在古代,这可是农事完毕之后必做的祭祀。所称八蜡即为八种神:一为先啬,即神农;二为司啬,即后稷,相传其为母所弃之不养,故名弃,后为舜的农官,封于邰,号后稷;三为农,即古之田畯,分管农业生产的官员;四为邮表畷,邮为田间庐舍,表为田间道路,畷是田土疆界相连缀;五为猫虎;六为坊,即堤防;七为水庸,即水沟;八为昆虫,即蝗螟之类。
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昭先生介绍说,过去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虫王节”,民间都要在八蜡庙举行庙会五天。同时,演大戏五日以娱神。最长演的是京剧《八蜡庙》,也叫《招贤镇》,是根据《施公案》改编的。故事发生在八蜡庙庙会,讲的是费德功强抢民女、称霸一方,黄天霸、朱光祖等施计擒拿费德功的故事。该剧是一出流传较广的名角反串武打戏。1961年北京京剧团还演过,名角马连良、张君秋、裘盛戎都演过其中的角色。
小学堂里的记忆
在长江东大街的凤凰桥畔,李大爷正在专心致志地修理自行车。他说自己在整理居住几十年了,听老人们说到过八蜡祠,不过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八蜡祠在天启年间迁回东门外以后,历经沧桑。到了1914年,民国合肥地方对此重修,规模比过去宏大了许多。前后有三进,门楼台面北边为戏台,天井两侧有廊房。大门气宇轩昂,八蜡神焕然一新。
到了近代,新式教育兴起。1905年,合肥城里一位士绅金绍良创办育材小学堂,从此,官立、私立小学堂遍布庐州大地。这里还有一个特点,许多小学堂因为经费拮据,无力选址修建校舍,大多利用庙宇、祠堂。八蜡祠也被改成了学堂,即合肥县立东外镇中心小学。
也许从那一刻起,古老的八蜡祠注定要与学校结下不解之缘了。1949年以后,那里先后成了合肥市立第九小学、凤凰桥小学的校园,不过,校舍已是新盖的了。文革时期,原先的老凤凰桥一度改叫红光桥,凤凰桥小学也随之改为红光桥小学。后来,小学升级为合肥市第四十中学,直到2009年坝上街改造才搬走。
牛耘先生说,关于“八蜡祠,凤凰拜朝”主要是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从前八蜡祠周边的姑娘们大都心灵手巧,每年的七夕晚上,都要聚在一起,用七彩线秀各式各样的刺绣,然后评选出最好的一位,大家把她称为“巧手”。据说有一年刚评选完,“巧手”望见夜空天门大开,银河初渡,牛郎与织女相会了。“巧手”姑娘喜不自禁地叫了来:“快看呀!快看呀!牛郎织女会面啦!”为了不失姑娘的文雅,该姑娘不时用手在嘴上遮遮捂捂。孰知天神看见“巧手”姑娘的做派,误认为巧姑娘想要在嘴上长出胡须,便慷慨地让“巧手”姑娘嘴上就长出了许多浓密的胡子来了。
这一下可羞死了“巧手”姑娘,终日里躲在闺房,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以泪洗面,艰难度日,终于不堪忍受不见天日的生活,悲愤地投入南淝河自尽。那位让“巧手”姑娘长出了胡须的天神在南天门上听到了“巧手”姑娘的哭诉,看到“巧手”姑娘投河而去,深感愧疚,略思片刻,拿出一尾锦羽向巧姑娘投河的地方丢去,只见瞬间河水泛波,忽然从河中飞出一只五彩金凤凰。
凤凰每天清晨就会在八蜡祠上空飞舞,就像是在朝拜一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