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庐州城里
让爱飘香的地方
李云胜 文/摄
从古至今,爱情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渗透在每一寸土地上。庐州城里就有几处与爱情有关的地方,曾经留下几多靓女俊男的倩影。多少年来,成了人们甜蜜回忆最集中的场所。
爱在安大
合肥作为省会的历史并不久,虽然太平天国时期省会也曾被迫迁到了庐州府,只是9年后还是迁回了安庆。一直到解放以后,特别是近三十年,这个城市的发展规模才逐渐扩大起来。尤其是科教事业,根据2011年的《合肥年鉴》记载,合肥拥有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6所,在校大学生50多万人,假如再加上各类中专和技工学校,光是学生这一块,就是省内好几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难怪有人开玩笑说,春节一放假,合肥的人口就要减去三分之一。
有大学就有大学生,有大学生就有爱情,这也是个颠簸不破的“真理”。
周远清先生二十年前从安徽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分配到了杭州,这次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到母校看一看,却发现肥西路已经扩建,龙河路也不是当初的模样了。大门开在了黄山路上,原先的小树林也被拆除了。因为学校已经搬到了大学城,傍晚的校园看不到多少人影,看不到当初的繁华。
倒是鹅池畔依然散发着一股淡淡的脂粉香气,仔细看去,几对恋人坐在长条凳上,还是那么缠缠绵绵。
这不禁勾起了他对往日的回忆,那时,学校还禁止大学生谈恋爱,无奈,年轻人的心是关不住的。每个系、每个专业、每个年级都有几对相伴而行的男女同学闯入大家的视线。而中文系、外语系这些女生集中的地方,更是引来了男生们目光。
当时,合肥年轻人中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学在科大,吃在工大,玩在联大,爱在安大。中国科技大学是世界著名的高等学府,自然学习氛围浓厚;合肥工业大学据说是食堂的伙食不错,传说有安大的男生专门跑到工大给女朋友买酱香排骨;合肥联合大学就是今天的合肥学院,前几届招生时,主要招的是合肥本地的学生,这些城市里的学生大多都是小学、中学、高中的同学,平时就喜欢在一起玩;而安徽大学在这几所学校里属于综合性的,女生比例相对较高,不光是本校男生专注于此,就是周围的男青年,包括三里庵的小伙子,江淮仪表厂的青工,没事都喜欢往安大校园里面转转,期待着女生们青睐的目光。
花市物语
我是在鹅池旁的草坪上见到周远清先生的,他告诉我,他和现在的爱人在这块草坪上做过无数次。迷离的夜色,远处是教室和宿舍里的点点灯火,身后是小树林里婆娑的树影,还有情人坡、英语角初涉爱河的学弟学妹,小心翼翼地晾晒他们最初的情感。
四年的大学生活一晃就过去了,其中留下最深印象的还有桐城路上的花市。
关于赏花植草,其实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过去大户人家有许多私家花园,著名的洪家花园、龚家花园等,里面都是遍植奇珍异草。后来,花草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市区有了含山北路花市、徽州路花市、桐城路花市等。
有含山路花市的时候,合肥年轻人还不作兴过情人节,也没有给女朋友送玫瑰花的习惯。花市连着长江路和中菜市,因为位于市中心,生意是出奇的好。
王玉女士是花市上的老顾客了,她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就在那里买花,主要是那种盆景式的,放在家里,一边培植、一边观赏。后来,含山路花市搬到了坝上街,又从坝上街搬到花园街,从花园街搬到宿州路北段,最终又回到含山北路,她也是随之多处流连忘返。
她说自己喜欢花就是源于爱人在他们结婚那一年买回的一盆蜡梅,那轻黄缀雪、艳而不俗的造型一下子就让她心生怜惜,从此爱上了它。
含山路花市只留下老合肥弥久的思念,倒是桐城路上的花店更多地留住了青年男女的脚步。不足800米的路段聚集了20多家花店,即有鲜花,也有仿真花,集批发零售和店堂、橱窗、家装等花艺设计为一体。
姜春每年都要在这里的花店买一捧玫瑰花给自己心爱的女人,身份也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化先是女朋友,后来是妻子,现在已经是孩子妈妈了。玫瑰花是不变的品种,不同的是颜色的变化,从红玫瑰到黄玫瑰,再到“蓝色妖姬”。爱人倒是好几次劝他不要买了,说那是谈恋爱时的浪漫,现在过日子,用不着浪费钱。可他执着于此,现在经济条件允许,在情人节送花是他家的保留节目,爱情是需要经营的。
他笑着说,别看爱人口头上埋怨他浪费钱,真收到玫瑰花的时候,脸上洋溢的快乐是掩饰不住的。
喜庆街巷
爱情总是愿意和吉祥的日子相伴的,春节的步履还没有走远,情人节又接踵而至。
正月的合肥街头,各种鲜花姹紫嫣红地怒放着,芬芳馥郁的气息骄傲地漫溢在天空中。而寿春路上的店铺似乎注定要和情字结缘,一家家影楼,橱窗里摆着新人的婚纱照;喜铺的门前被红色淹没了。流连在花花世界里,幸福的感觉立马传染给你,想躲也躲不了。
一对穿着时尚男女在一家影楼的接待室里翻看着影集样本,他说,现在的80后张扬个性的,所以,那些影楼的策划也开始从千篇一律的拍摄向满足个性需求转变。他的父辈的年代只要简单地拍一张婚纱照挂在床头就行了,到了他这一代,各种独特的摄影弄的他和女朋友是眼花缭乱。有一家影楼甚至开展裸体摄影,打出的广告语是“留住青春的姣好”。
经营一家影楼的徐老板对合肥地区的婚礼民俗有所了解,小时候就听大人们说,过去合肥人结婚既热闹又隆重,一大早就要和媒人一起带着四副挑子彩礼,有鸡鸭鱼肉、烟、酒等,带着花轿、吹鼓手和迎陪新娘子的童男女等,一路吹打,热热闹闹往女家迎亲。新娘在出嫁日,则沐浴、梳妆、戴花、更新艳之衣,由福寿齐全年老长亲为其咏诵,每做一事,即有一番祝福。当女家闻迎亲人马来到,即刻点放爆竹,表示欢迎。
好玩的是新娘子的房门却并不会立即不开,男家人或媒人要从门缝向内递开门钱,俗称“门缝钱”。门缝钱又有“梳头钱”、“爆竹钱”、“开面钱”等很多名堂,表明新娘子是有身价的,不是男家轻易就能相娶的普通女子。
徐老板说,他们现在不光拍摄婚纱照,也提供婚礼策划。“谈恋爱是甜蜜幸福的,结婚是筋疲力尽的。”许多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现在结婚虽然不想解放前那么繁琐,但必要的礼仪却不能少,而婚庆公司能搞定花、车和仪式等所有事情,于是,寿春路上一下子冒出了十几家婚庆公司,如今,已经发展成“婚庆一条街”。
徜徉在寿春路上,一家喜铺映入眼帘。谁实话,起初我对喜铺到底是干什么的还真不知道。报社的一位同仁介绍说,那其实就是喜糖喜庆用品专卖店。其历史并不长,大约是本世纪初才开始在上海出现,很快就流行到全国。
寿春路上的喜铺不单是卖喜糖,已经开始向喜庆有关的行业发展。合肥人喜欢热闹,现在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遇喜事都会邀亲朋好友来热闹一番,而这些喜事现在都越来越离不开喜铺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