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水相连合六巢

(2012-02-09 13:48:06)
标签:

杂谈

人文/历史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山水相连合六巢山水相连合六巢山水相连合六巢
山水相连合六巢
山水相连合六巢
李云胜 文/摄

    打开安徽地图,几乎在同一纬度上,合肥、六安、巢湖三市雄踞皖中和皖西。历史上的三地就是山水相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将三地牢牢地凝聚在一起。

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

    去年年底,巢湖市一分为三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其实,熟悉庐州府历史的人对此并不会感到奇怪,历史上三地之间分分合合是很平常的事。
    今天大家回忆合肥刚解放的时候,习惯用三个五来形容当时城市规模之小,即五平方公里的城池,五万人口,五盏路灯。那是站在今天的角度考量那时的城市历史,一个拥有几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与几万人的小县城相比,自然是换了翻天覆地、换了人间。
    历史上的庐州府起码在清朝的时候,已经是个城镇化水平比较高的府州了。据史料记载,1820年时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密度调查,庐州府位居苏州、嘉兴、松江、绍兴之后,为第五位,每平方公里563.11人。
    合肥建县大致是在秦汉之交,当时属于九江郡,而之前的九江郡属英布九江国,都城在今天的六安市城北乡张巷村白沙城。后来九江郡的治所迁到扬州,这是可以找到的合肥和六安比较早的渊源关系。三国时,曹操把相当于行省地位的扬州州府迁来合肥,把九江郡治也同时定在了合肥,那是合肥历史上第一次有了相当于今天省会和地区所在地的地位。
    六安后来与合肥也是剪不断理还乱,隋朝开皇初年(581),六安与霍山、舒县、开化、淠水五县同属庐江郡,当时的郡治就在合肥。1291年,元始置六安州,至明朝时开始属于庐州府管辖。直到1724年,六安州才脱离庐州府成为直隶州。
    而清朝时期的庐州府一共管辖五个县州,即合肥县、巢县、舒城县、庐江县,以及无为州,那里面在地级巢湖市存在时期,有三个都是其行政区划范围。直到辛亥革命以后,州、府一级行政区划废除,合肥县、六安县、巢县成了平级的城市。
    从民国时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地又先后成了地市级的城市,所管辖的县区也是来来往往变更了多次,  
    就拿巢县为例,1937年的时候,巢湖专员公署成立,管辖范围就包括今天合肥的肥东县、肥西县和三河。那时的三河还是县级市的建制,解放初期任然延续,直到1950年才撤销。1949年设巢湖专区,属皖北行署区。巢湖专署驻巢县,辖三河市及巢县、含山、和县、无为、庐江、肥东6县,后来肥西县又划入。

山水相连的地理位置

    看了史为乐先生著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沿革》中有关合肥、六安、巢湖区划变革的章节,有人开玩笑说,解放初期的合肥是被六安、巢湖包围着的。
    的确如此,解放初期的合肥第一次设市,区域以护城河为界。那时从环城西路至今天的南岗都属于肥西县。而肥西县在1950年的时候隶属于皖北行署巢湖专区,1952年的时候隶属于皖北行署六安专区。1958年9月,肥西县划属合肥市。1961年4月,肥西县又划归六安专区。1983年7月,肥西县复属合肥市辖。
    肥东县也是一样,1965年的时候,和原属六安专区的庐江县一起划入巢湖专区,直到1983年10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才将肥东县从巢湖地区划出归属于合肥市。
    巢湖市还有一个独特的地方,那就是为中国唯一一个以五大淡水湖得名的城市。
  作为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泊,方圆800里巢湖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她是皖中著名的旅游胜地,烟波浩渺,白帆点点,宛如一只碗夹在长江和淮河之间。湖中央有姑山,姥山两个岛屿,湖四周有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和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国家森林公园,还有仙人,紫薇,王乔,华阳,伯山五大溶洞。这些天然奇观,点缀着巢湖沿岸,犹如“众星捧月”,组成了一幅绝妙的立体山水画。 
    过去说到巢湖的时候,多说位于巢湖市、合肥市、肥西县、肥东县和庐江县之间。现在,合肥人可以自豪地说,巢湖是合肥的内陆河。合肥因为巢湖的回归,成了名符其实的襟江而又拥湖的城市。
    在合肥周边采访的时候,细心的人可以发现这个市内少山的城市,却是被群山环抱,近处有大小蜀山,稍远一点的有紫蓬山、四顶山、大潜山、浮槎山、龙泉山,而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皆为大别山的余脉。
    所以,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博士在《畅想大合肥:回眸与展望》里指出:“众所周知,合、巢、六三市,史来几千年,行政区划上虽时有分合,但山同脉,水同源,氏族同祖,经济同融,交通同线,资源同享,风俗同流,人文同气。”

细数三地间的软实力

    说到巢湖水养育了世代的庐州人,董铺水库管理处办公室主任刘应玉先生接茬说,现在大别山区水库群对合肥人意义更加重大,甘甜的矿泉水通过淠河总干渠流进合肥人的“大水缸”,合肥成了少数拥有优质源水的城市之一,这是合肥人的福气。
    合肥经济圈创建之初名为省城经济圈,合肥、六安、巢湖首先纳入其中。我想,这不仅仅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还有风俗同流,人文同气作为支撑。感受最深的是三地的语言相通,同属于江淮官话,虽然个别地方有细微的区别,但不影响交流。大家都熟悉的“从肥东到肥西,买只老母鸡”的童谣传唱三地,成了坊间自我解嘲的段子。
    合肥市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戴健先生就将盛行三地的庐剧,评价成合肥经济圈的软实力。
    六安市文化局的张启德先生也说,庐剧流行于合肥、六安、巢湖一带,涵盖范围主要在过去庐州范围。所以,1955年安徽省人民委员会将时称倒七戏的地方戏种命名为庐剧。
    我曾经在合肥、六安都听过庐剧唱段,六安作为西路庐剧,音乐粗犷高亢,跌宕起伏;合肥作为中路庐剧,音乐清丽婉转,细腻平和。可能是六安位居大别山门户,带有山区特色,过去被称为“山腔”;而合肥因为位于巢湖之滨,城内河网密布,唱戏也显出水乡风味,被称为“水腔”。
    说到庐腔庐调的时候,想起了听来的一个故事。1896年的时候,李鸿章出访欧美六国。在德国,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为他举行盛大国宴,并陪同参观军事操练,还赠他红鹰大十字头等勋章。威廉二世在庆宴上,要求各国使节唱本国国歌。当时,大清国还没有制定国歌,李鸿章没有办法,就唱了一曲家乡合肥流行的“倒七戏”代替国歌,由此可见庐腔庐调的盛行。
    今天的六安作为合肥经济圈的西翼城市,定位为合肥经济圈加工制造配套基地、冶金工业转移承接基地、农特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基地、人力资源输出基地、休闲旅游度假基地等,是合肥经济圈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保证;而县级巢湖市已经在行政区划上融入合肥,进一步拉近了合肥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的距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