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撮镇,曾经留下圣人的足迹

(2012-02-15 12:14:49)
标签:

杂谈

人文/历史

口述实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撮镇,曾经留下圣人的足迹撮镇,曾经留下圣人的足迹撮镇,曾经留下圣人的足迹
撮镇,曾经留下圣人的足迹撮镇,曾经留下圣人的足迹
撮镇
曾经留下圣人的足迹
李云胜 文/摄

    从合裕路高架桥下来一直东去,几公里处有个千年古镇,名字也很好玩,叫撮镇。镇上的老百姓说,这个名称可是大有讲究的,和孔圣人有关联。漫步街头,还真看到不少新奇的玩意儿。

难倒圣人的孩童

    漫步在撮镇街头,随处都可以感受到他们的那种自豪。撮镇宣传办公室主任常青女士以骄傲的口吻说,这里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紧邻合肥,泱泱皖中腹地,滔滔巢湖之滨,南淝河、店埠河蜿蜒而来,在此交汇,孕育了这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千年古镇。
    说撮镇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从广为流传的孔圣人到此一游的故事可以得到佐证。
    相传春秋时,孔圣人周游列国,路经此镇,巧遇项橐等孩童在路上撮土筑城游戏,挡住车去路,于是让他们拆城让车,不料小小年纪的项橐却理直气壮地说:“只有车让城,哪有城让车的道理!”孔圣人听了惊问:“小儿岂有难乎?”因问曰:“汝知天下何火无烟,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树无枝?”小儿随口答曰:“萤火无烟,土山无石,井水无鱼,槁树无枝。”项橐又问孔圣人:“鹅鸭何以能游,鸿雁何以能鸣?”孔子答日:“鹅鸭能浮皆因足方,鸿雁能鸣皆因项长。”小儿辩日:“鱼亦能游,岂因足方;蛤蟆能鸣,岂因项长耶?”孔子无言以对。小儿又问曰:“汝知天上闪闪有几星?地上碌碌有几人?”孔子曰:“仲尼适来此地,何必谈天说地。”小儿曰:“要论眼前之事,眉毛共有几根?”孔子喟然叹日:“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项橐见孔子折服,便拆城让车,后人为纪念此事,即以撮城为名。
    常青女士笑着说,关于撮镇名称的来历,这是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其实,据文史专家的收集整理,还有另外两个传说。
    史载:“撮镇,在安徽合肥县东三十五里店埠水东岸。一作撮城”。传说从前在今小街一带有一冯城,距通道较远,生活极不方便,城里行人无几,空空荡荡。后来,有一任县令见城西有一天河,风景秀丽,风帆往返如梭,因而拆冯城而在天河旁建镇,故名拆城。以后人口渐多,规模逐渐扩大,叫撮城镇,又因城镇近音、近义,便省掉城字叫撮镇。
    第三个传说就简单了,是以街道形状。据说以前镇里的东街、南街形似大锹头,中街象个锹把。撮镇那里的方言把用锹挖东西叫撮,撮镇之名由此而来。

孤井独庙裤裆街

  因为历史悠久,留下的故事、传说就多,遗迹也是遍地开花。常青女士介绍说,撮镇自古是龙虎际会、凤凰展翅之地。一代枭雄曹操,大脚贤后马秀英,元末名臣余阙等都曾在这里叱咤风云,上演了无数出精彩的悲喜剧。
    陈善新老人在镇上老街开了一爿畜产废品收购公司,在周围的乡下收购兽皮、禽类的毛绒等,一干就是半个世纪。他说,解放前的撮镇是个乡村小集镇,街道既短又窄,有句话形容说是“孤井独庙裤裆街”。
    所谓孤井指的就是凤凰井,传说是明代朱元璋皇后马秀英指示手下人挖凿的。奇怪的是,关于这位马皇后,《明史》上并未见记载,倒是野史、戏曲和民间传说中关于她的故事很多。在以三寸金莲为美的时代,她坚决不裹脚,故被人称为“马大脚”或“大脚皇后”。马秀英十二岁时为其父好友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收养,二十一岁时嫁给朱元璋,与其共同渡过十五年患难与共的征战生涯。不知道撮镇那里的凤凰井是什么时候挖的,但从朱元璋征讨天下的足迹分析,马皇后到过撮镇应该是有可能的,
    而独庙指的是东岳庙,老撮镇人习惯称之为大庙。可惜的是已经荡然无存了。倒是昔日被被称为裤裆街三条老街还在,只是也换了模样。
    裤裆街在鼎盛之时,商业及其繁华,聚集着上百家商铺,周围是纱市、牛市、布店、药店、米行、竹木行等。街上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近处的有龙塘、长临河的百姓,远处的有定远、凤阳、嘉山等地的客商。
    解放后,撮镇增建了南大街、北大街、新街、横街、车站街5条街道。1950年的时候,撮镇为乡级镇,1984年为区级镇,南临合裕公路,北靠淮南铁路,西跨店埠河,使撮镇具有铁路、公路和水上运输的优越交通条件。

纯朴民风永流传

    在城市呆久了,周围的乡镇是个休闲的好去处。而选择在撮镇街头溜达,决定是个不错的注意。你既可以和街边的行人打听某个地点在哪里,也可以随便敲开一户人家,进去听主人聊一聊小镇的故事。
    于是,我知道了曹操屯兵积粮之处,今天仍以“曹营街”、“官岗”、“大仓头”、“马场”、“马王塘”的名称流传下来;马皇后驾临时修建的马桥等名胜古迹依然光彩秀人;至于已经消失的憩凤阁、驸马庄、徐用墓等,虽然今天已经不可能再见到旧时模样,但有关的民间故事至今仍在撮镇传诵。
    “东岳庙前,月色水声千古趣,文昌楼畔,天光云影万年春”,类似这样的佳联,我在不知一户人家的口中听说过。每当那时,擅长讲述的老人们,仿佛都变成了慷慨激昂的说书艺人。
    在镇东立交桥的旁边,一家“杜记秤店”闯入我的视线。走进秤店,一位中年人正在用特制的钻子在秤杆上钻着准星。这就是称店的主人杜师傅,他说这个手艺是祖传的,过去没有电子秤的时候,不论是经商的还是寻常人家,秤是必备之物。
    一杆秤,从挑选材料,到打磨、钻孔,到做成秤杆,到最后成形,工序十分繁杂。小时候他听父亲说,这个行业的祖师爷是鲁班。最初鲁班根据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在杆秤上刻制13颗星花,定13两为一斤。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添加“福禄寿”三星,正好十六星,改一斤为16两,并颁布统一度量衡的诏书。现在当然已经是公斤秤,但几千年来,基本的工艺没有大的变化。
    好奇心促使我跟杜师傅学习做秤,选了个最简单的流程,即把线穿到秤盘上,然后再把秤盘和秤杆连接起来。杜师傅布满老茧的手非常灵巧地左绕右绕,不一会儿,一道花纹绽放开来。我依葫芦画瓢,但就是学不会。看来真是隔行如隔山了,就像杜师傅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碗饭吃。
    我问杜师傅,现在普及电子秤了,木杆秤还有销路吗?杜师傅解释说,乡镇的农民还是需要杆秤的,下田称个蔬菜总不如带杆杆秤方便。
    陪同采访的常青女士说,撮镇历史上商业就发达,资料记载说,解放前撮镇街上的孙业祥、夏中庆竹木行,拥有资金法币数万元。但这里民风并没有因为商业的发达而沦丧,相反,勤劳、善良的人们用诚信吸引了八方来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