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凤楼
参透浮生半世
李云胜 文/摄
旧时庐州七座城门里,威武门是最大的。其上还有五楹二层的城门楼子,名曰五凤楼,也叫回风楼。每逢重阳节,城里的老百姓纷纷登楼赏景,极目远眺,煞是热闹。悠长的日子,伴随着太阳光下五凤楼的影子,晃晃悠悠地过去了。
城门楼子三丈三
在淮河路步行街做生意的杨大爷,看了“晨报地理”关于合肥城门的相关文章后,让他的儿子用QQ联系我,相约在淮河路桥见面。
他把我带到步行街入口处的一处纪念碑前说,这里以前就是古庐州最大的一座城门威武门的遗址,城门上有五凤楼,也叫回风楼。小时候,他家住在东大街,离威武门不过几百米,经常登上五凤楼玩。
乍听到五凤楼的名字,谁实话,最先闯入脑海的是青楼的字样,不是吗,“凤”在过去不也是娼妓的代名词吗!
合肥学院的许有为教授听说我的疑惑,笑着说,这两个根本不挨着。五凤楼是我国城门楼子的一种样式,历史上许多城市都有类似的建筑。最著名的当然是紫禁城的正门,那里的城门楼子为五座崇楼,以游廊相连,东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俗称“五凤楼”。
威武门上的五凤楼规模要小得多,依照《嘉庆·合肥县志》记载:“楼五楹、二层。”楹的本意是柱子,古文里有“丹桓宫楹”的说法。不过这里的楹是量词,为计算房屋多少的单位,一列为一楹,就是说五凤楼就是五排房子。
我们现在已经找不到五凤楼的老照片了,只能从老合肥的描述中了解它的模样。杨大爷的儿子杨兵受父亲的影响,对合肥过去的历史饶有兴趣,收集了一些老玩意,其中有一张就是威武门的图画。
那是用铅笔画的,年代大约是抗日战争时期。从画面上看,应该是威武门外的瓮城,上面是三排房屋,这也符合《嘉庆·合肥县志》上的文字:“月城楼三楹。”月城即瓮城,规模比主城门小。许有为教授介绍说,合肥的七座城门都有城门楼子,但都是平房式的建筑,只有五凤楼是两层。
五凤楼到底有多高?过去有一种说法,京城的前门楼子是九丈九,到了地方要减去三分之二,应该是三丈三。其实连这个高度都不到,只有三丈,说五凤楼“城门楼子三丈三”,应该是文人的猜想,可能也是为了说起来顺口。
九九重阳登高处
合肥这个地方很独特,周围名山环绕,叫得上名字的就有紫蓬山、四顶山、大潜山、浮槎山、龙泉山、大蜀山等,但都距离老城区很远。即使是大蜀山,现在已经位于合肥市区了,但在交通不便的过去,那只能算得城郊。
杨大爷说,合肥人有重阳登高的习惯,但大多数人都懒于奔波,除了少数家有马车、轿子的富裕之家,还有附庸风雅的文人去大蜀山享受秋高气爽的天气,大多数人家都是涌到大东门,登上五凤楼一览秋景。
那时的合肥城,除了基督医院那里有几栋外国人盖的洋楼外,基本上是平房,最高的也就是二层小楼。而高约三丈的五凤楼鹤立鸡群,加上城外没有高大物体的遮挡,站在五凤楼里,可以往东看见十里以外的景象。
那时,城门外就是著名的庐阳八景之一“淮浦春融”,刚刚入秋时分,树叶尚未凋零,木芙蓉、菊花、麦冬、茶花、百合、西洋鹃竞相开放,桂花的香气弥漫在五凤楼的上空,将一应人等熏陶得醉意朦胧。
五凤楼的前面是个瓮城,中间有个陷马坑。战争年代,那是一处重要的攻守战具,兵书上说,典型的陷马坑“长五尺,阔一尺,深三尺,坑中埋鹿角枪、竹签。其坑似亚字相连,状如钩鏁,以草及细尘覆其上,军城营垒要路皆设之。”
不过,既然有兴趣重阳登高,必定是在歌舞升平时期。陷马坑上早已覆盖上石条,以方便行人、车马进出。据说有文人雅士经历了烽火连天的日子,如今太平盛世,登上五凤楼,看到城外田野里劳作的身影,不禁感慨,随口吟出了“向日满城骑战马,如今四野尽耕民”。
这个人就是戴复古,南宋著名江湖派诗人。有一年在游历途中经过合肥,恰好时逢重阳,写下了著名的的佳句。
李家收租过此门
据说威武门很牢固,即使用炸弹炸城门,也是纹丝不动。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日军的飞机曾经想将威武门连同五凤楼一起炸了,但炸弹总是投不中目标,无奈,只好将城外的坝上街,城里的前大街炸了个遍。
不过,五凤楼从建成之日起,知道上世纪50年代拆除止,建筑的完整性超出了另外几座城门楼子。
许有为教授也说,早在元朝末年,合肥古城的城墙就多塌毁了,城门楼子也是破败不堪。庐州卫指挥佥事马世德筹集十万贯钱财,将城作了整修。到了明弘治年间,古城因年久失修再次呈现出废缺的状态,庐州知府马金度也是筹集资金修葺。那时的威武门的城门楼子还不是五凤楼,直到1763年,清政府“征用皖属三十四州县的人力、物力,耗白银十一万四千两”,重修庐州府城。那次修建,城墙全部用大青砖砌成,重开威武、时雍、南薰、德胜、西平、水西、拱辰七门,并增设许多谯楼,五凤楼就是在那时修建的。
有文字记载说,威武门城门楼子前面还有壕沟,大约深1.9丈,宽42丈,壕沟上面是吊桥。许有为教授说所谓壕沟其实就是护城河,那上面的吊桥是合肥七座城门仅有的两座吊桥之一,另一座是在德胜门前。
到了清朝晚期,李鸿章的胞弟李鹤章当时就住在东门大街,当时半条街都是他家的。李家不仅在城里经营典当、钱庄等买卖,在乡下还有大量的田产。当时流传着一幅对联:“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李家祖籍在合肥东乡磨店祠堂郢村,每当收租季节到来的时候,必定要穿过五凤楼下的威武门,经过护城河上的吊桥。每次放下拉上的感觉很不方便,于是财大气粗的李家命人在那里拆除了老桥,重新修建了一座石拱桥。那是一座三孔的石桥,即今天淮河路桥的前身,多少年来匍匐在高大的五凤楼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