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东路上
那座废弃的淮南铁路桥
李云胜 文/摄
长江东路以前叫蚌埠路,在靠近明光路口的地方,有一座铁路桥,现在已经废弃。桥下是奔流不息的车流,四周早已经成了热闹的住宅小区,只有在老合肥絮叨的思念中,往日的辉煌似乎又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穿越古驿道的铁路线
从今天的淮河路桥一直往东,就是长江路的延伸部分,叫做长江东路,以前叫蚌埠路。
民俗专家牛耘先生说,以前在淮河路桥西头有一座威武门,清朝时期有一条驿道经过今天的长江东路,通往店埠、西山驿、柘皋、巢县。那时合肥还没有铁路,那条驿道也是一条简易的石子路,勉强可以跑马车。
到了中华民国时期,1933年,当时的安徽省政府公路局才将这条古驿道修成可以跑汽车的公路,但也是晴天通车、雨天停车。牛耘先生还记得有一次坐汽车去合肥东乡一个亲戚家,在汽车站等了一上午,才有一辆烧木炭的小客车驮着十几个客人上路。一路上车轮带起漫天灰尘,还没走到三里街就熄火了,司机怎么也鼓捣不好,只好又返回家里,害得直到下午还没喝到一口水。
就是这条简易公路,在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为了阻止日军的进犯,还有意识地被破坏了。1947年曾经又修通了,但没几年,国民党兵败撤退大陆,临走时将路基、路面和部分桥梁破坏了,直到1951年第三次整修,也是晴天才可以通汽车。
我问牛耘先生,那时,桥上的这条铁路畅通吗?牛耘先生回答说,真的是巧合,合肥的铁路建设也是始于1933年,当时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名叫张静江,他看到淮南煤矿的煤炭要经过淮河水道运抵蚌埠,然后再转道津浦铁路运到浦口,不仅耗时长,而且运费不菲,于是在那一年开始筹建淮南铁路,仅用了两年不到的时间,就全线竣工。从淮南经合肥至裕溪口的铁路,就是在今天下穿桥那里穿过那条古驿道改建的简易公路的。
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淮南铁路也被毁坏,横卧在那里道口的铁轨一度变得静悄悄的。
铁道两旁的市井生活
2002年春节前的一个星期,我怀着一颗好奇心登上了位于长江东路上靠近明光路口的那座铁路桥,正好遇见一位姓杨的老大爷在上面遛狗。杨大爷自我介绍说他叫杨家瑞,今年73岁,1942年的时候从蚌埠讨饭来到合肥,解放后在汽车运输公司开汽车,家就住在旁边的金大塘。小时候,他最喜欢的事就是在铁道旁看呼啸而过的火车。
那时铁道上跑的还是那种老式的日本造蒸汽机车,黑黝黝的车头上刻着KD5和一些日本假名文字。主要是拉着各种货物的货运车,客车很少,基本上要隔一天才可以看见,有时还是客货混运。速度也很慢,比汽车快不了多少。
因为离城里近,紧挨着的就是买卖街,那里以前也是热闹的地方。
杨大爷说,买卖街以前也叫老马路、崇德街、尚武街、二道桥,因为靠近坝上街和木滩街市场,所以坐摊设点的小摊贩特别多。那时还没有铁路下穿桥,道口那里也不像解放以后值班的,火车一来,小商贩们立即跟着火车跑,把手里的装着鸡蛋、花生、烧饼的篮子举到窗口边。一天下来还真卖出不少,比坐店经营还划算。
而对于从大别山区走出来的王福正来说,火车是稀罕物,直到来到省城三里街上航校,他都没有见过真的火车,只是在电影里看见过那个冒着浓烟粗粗大大的铁家伙。进校第一天,他就像合肥的同学打听火车是什么样。在别人的描述声中,他知道火车好长好长,站在车头都看不见车尾,跑起来一点都不颠,水杯放在桌子上水都不会洒出来。
第二天一早,他就赶到蚌埠路那个铁道交叉口,硬是等了二十分钟,看见了一列长龙似的火车轰隆隆从身边开过。一位穿着和《红灯记》里李玉和一样服装的人,在一根横放着的木头栏杆前吹着口哨,挥舞着小旗。后来他明白了,那人穿的是铁路制服,是位看守铁路道口的铁路工人。
合肥市第一个下穿桥
淮南铁路的命运也是多舛,日军占领合肥后,先是修复了水家湖至合肥段,后来又将水家湖至裕溪口轨道的枕木拆除,修通了水家湖至蚌埠铁路,连接上了津浦线,这样,淮南煤矿的重要战略物资煤炭就能够源源不断地运走了,保障他们侵华战争的需要。当时,离这里不远的合肥火车站也改名叫庐江驿。
淮南铁路与今天的长江东路交口那里的铁路,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都是瘫痪着的。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从日军手里接收的淮南铁路只有6辆机车,合肥至裕溪口是在1950年才全线贯通的。从此,那段铁路交口才重新响起了火车的轰鸣声。
尽管现在那里的铁路已经废弃,但站在凋零的铁轨上极目远眺,两条刚硬的线条延伸在大地上。铁路线两旁高楼林立,而旁边尚存的低矮、破旧的老建筑似乎还留住了一丝昔日的回忆。
杨大爷说,以前这里可是几声隆隆、人声鼎沸。据当时的报纸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长江东路上的机动车一小时要通过500辆,而人流量更是达到12小时通过4.65万人次。至于从那里通过的火车也是非常频繁,每天平均封闭道口124次。
正是在这样的交通压力下,1983年初,合肥市政府决定在那里修建下穿桥。我在合肥市交通局找到了相关技术资料,上面记载,立体工程的设计单位是上海铁路局勘测设计所,施工单位是上海铁路局一公司桥队。整个工程共用去钢材70吨,木材80立方米,花去人民币将近240万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可观的数字。
杨大爷还记得下穿桥竣工的日子是1984年4月29日,因为那一天是他二儿子的生日。当时许多人都来看风景,两旁的非机动车道上挤满了人。当时合肥虽然也有公路、铁路立交桥,但下穿式的这里是第一座,汽车顺着下坡,就像是瞬间走进了隧道,不过很快又钻了出来,一个不大的上坡,就解决了往日的等火车的烦恼。
这里以前是合肥通往南京、上海铁路的必经之道,1997年4月1日,合肥新火车站通车运营,老火车站告别往日的客运任务,这里成了货物转场调运的场所。现在,老的铁路线彻底停运了,留下的略显锈迹的铁轨、手控的道岔标识、人工调度中心反而吸引了人们到这里来看稀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