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欢天喜地打年货

(2012-01-17 10:35:50)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欢天喜地打年货欢天喜地打年货欢天喜地打年货
欢天喜地打年货
李云胜 文/摄

    小年一过,庐州人家就纷纷置办年货了。过去文昌宫、东古楼巷、北门大街一带的生意立马好起来,手头再紧张,也要买些鱼肉,请点香烛,所谓“有钱没钱,回家过个团圆年”。

四里八乡进城忙

    大约从宋、元开始,合肥这地方有了庐州府、路一级的称谓,周边的巢县、舒城、庐江,已经合肥县所属四乡的老百姓就有逛庐州城的习惯。那时的城池不大,就是今天环城马路以里的范围,但热闹的场景足够吸引那些常年在田地里劳作的人们了。
    那时的交通可没现在方便,搭着班车转眼就进城了。说到打年货,从几天前就要盘算开来,拿出多少钱呀,准备买哪些东西。进城的当天,天不亮就起床,全村人结伴而行,男人们推着独轮车的,妇女们挎着篮子,一路说说笑笑,直奔庐州城。
    物资比较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家家户户在节前10天左右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古时人们把办年货叫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张京先生的老家在东乡梁园,9岁那年第一次随父亲进城,记得是从威武门进的成。头天晚上得知可以去庐州城打年货了,兴奋得一夜没睡,后来趴在父亲的堵了车上睡着了,待被叫醒时,已经来到了城门下的木桥上。
    以前在梁园街上也有集市,逛不起庐州城的就在镇上的店家随便置办一些。乡下的店铺商品品种少、货色差,但有一个好处,允许赊账。平时记在账上,按个手印就可以把东西拿走了。到了秋收季节要把一年的欠账还清,然后能重新赊欠,当地的行话叫做“还账复账”。
    张京先生描述说,春节前的几天,店主忙坏了,算盘声霹雳巴拉响个不停,铜钱进进出出。有的是还得多欠得少,有的是欠得多还得少,少不得还要和店主费上一番口舌。
    城里的生意可就不这样了,一律现钱现货,所以进城打年货的乡亲除了买一些必不可少的东西以外,其实还有逛逛庐州城的意味。在熙熙攘攘的大街上走上一通,再在拉洋片、玩杂耍的摊位前看上一看,回到村子里也有了炫耀的话题。

几多年货置办点

   
    解放前的庐州城还是个小县城,农耕文化的色彩很浓。常言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秋收完成以后,大家的手头上多少有点积蓄,接下来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准备过年了。
    民俗专家牛耘先生说,过去过年,大家把打年货当做一件正儿八经的事情来做,谁家的年货买得足,谁家的年货买得好,正月里互相走亲戚的时候,谁的脸上就有光,别人的眼里也会露出羡慕的目光,一些眼浅的女人还会埋怨自己的男人:你看人家过的是什么日子,嫁给你真算倒了八辈子霉——这当然是少数。
    那时打年货和现在不尽相同,除了鸡鸭鱼肉、干果点心,还要购买佛马、元宝、线香、蜡烛等。那时庐州城里有几个地方是最繁华的:
    一是现在长江中路靠近三孝口的位置,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军的飞机炸成了一片空地,小商小贩自发地在那里摆摊。那个集市比较杂,买什么的都有,价钱相对比较便宜,但质量次点。
    二是北门大街,即拱辰街,解放前那里是有名的香店集散地,前来采购香火的生意人络绎不绝。大小香店家家都有祖传的制香功夫,不论是棒香、线香、贡香,还是无烟香、竹签香,都手到擒来。那里也卖制香的原材料,像木粉、胶粉、炭粉、金粉、榆木粉等香料、染料,讲究的人家买回来自己配制。
    还有一处是文昌宫,很早以前是供奉文昌星君的地方,平时就香火不断,到了春节时期前来参拜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有钱人家还往旁边的功德箱里投钱。文昌宫后来也是毁于日军飞机飞机投下的炸弹,许多买卖人就在那里开起了铺面,小商小贩也簇拥在那里凑热闹。那里主要是卖鱼肉等高档一点食材的地方,印象深刻的是割上一刀肉,卖肉的用刀尖在肉上拉个口子,用一股稻草绳穿上。买肉的人习惯性地提溜起来看看,心满意足地走了。
    牛耘先生说,文昌宫还是卖花灯的地方,是合肥著名的灯市。虽然要到正月十五才能闹花灯,但春节前就有灯笼卖了,大家主要是买回去挂着门楼上,还有就是小孩子手里拿着玩的小灯笼。另外,合肥这地方和别处风俗有点不同,在正月十三日晚就要进行花灯彩排,名曰“试灯”。每家都吃用粘米做的圆饼,叫做“试灯粑粑”。所以,花灯的买卖也是打年货的内容之一。
    而最热闹的地方还要数东鼓楼巷,那里主要是卖炒货的地方,长长的巷道飘着瓜子、花生、蚕豆、核桃的香味。尤其是卖糖炒栗子,小老板现炒现卖,一边使劲在锅里翻炒,一边高声地吆喝着,立刻就围拢来许多食客。

腊月水土贵三分

    春节前的合肥街头,真的是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牛耘先生说,合肥在民国以后废除了府一级的机构,但在皖中一带,仍然是个大县,属于商品集散地。
    那时的年货是什么?对于家里的男人来说,可能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对于女主人来说,可能是试穿很久才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而对于小孩子来说,那就是三十晚上给长辈磕头以后得到的压岁钱。
    据说打年货在中国历史悠久了,千百年来总是当做大事来做。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家家都要尽自己的力量置办,仿佛要把攒了一年的钱在这段时间花掉。古书里对打年货也有描述:“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北京年货种类之多是全国各地都比不了的。
    旧时合肥的年货如按大类分,大致有饮食、衣着、日月、迷信、玩耍、点缀六大类。饮食中最常见的鸡鸭鱼肉,高档一点的有来自大别山区的野味。那时的物流不发达,市面上基本上看不见海鲜。要是在除夕的餐桌上有一道青椒炒鸡蛋,那就是罕见的佳肴了,因为那时没有反季节蔬菜。
    打年货里还有一样就是置办新衣新帽。合肥人有在新年里穿新的风俗,即使是家境不好的,把旧衣服改一改,也要在过年时给孩子换上“新”衣服。那时流行一首童谣:“新年到,新年到,女孩儿要花,男孩子要炮,老太太要棉袄,老头子要买帽。”
    不过,新年的商品虽然丰富,但不平时要贵一些。老合肥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腊月水土贵三分,意思就是整个腊月,东西都不寻常的日子贵上三分。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会有自己的打年货办法,有的是从秋天开始就捡便宜的买,还有的选择庙会或集市,那里东西档次是差一点,但品种多,价格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