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常巷陌里的祭灶节

(2012-01-16 14:20:06)
标签:

口述实录

人文/历史

生活记录

文化

分类: 老记出更

寻常巷陌里的祭灶节寻常巷陌里的祭灶节
寻常巷陌里的祭灶节寻常巷陌里的祭灶节
寻常巷陌里的祭灶节
李云胜 文/摄

    按照民间“官三民四船五”过小年的传统,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三天都是祭灶节。旧时,人们从这时开始准备年货,掸尘、祭灶,期待平平安安、干干净净过个好年。

北方移民的小年

    腊月二十三一大早,天空飘着毛毛雨。拱辰街、四湾巷、老县桥那一带已经沸腾起来了。尤其是拱辰街菜市场,似乎比往日还要热闹,人们拎着大包小包,可劲地往家里搬运年货。
    在一幢十分略显陈旧的老楼里,83岁高龄的黄大爷板着手指头对我说,他已经在这间屋子里过了50多过小年了。黄大爷是解放初期推着小车从山东老家随解放大军南下来到合肥的,并且参加了渡江战役和抗美援朝。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回国,在肥东的一处部队医院疗养,伤好后复原在银行工作。
    他的老伴黄大妈是地地道道的肥东陆家畈人,当年在部队医院里是个护士,就是在那次护理中和黄大爷相识的。黄大妈嫁给黄大爷后,一起来到了合肥,在一家建筑医院当护士,如今也是退休在家颐养天年。
    聊起小年,黄大妈说,她原先在娘家都是过的腊月二十三。但黄大爷是山东人,他们老家的习俗过的是二十四。老话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扁担抱着走”,人家是一家之主,只能随他也过二十四了。
    黄大爷被黄大妈的幽默口吻弄笑了,裂着只有两三颗牙的薄嘴唇笑着说,我们那里不仅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而且还是在中午过。以前在乡下,一年到头没有多少好吃的,大家似乎憋着劲要在春节期间大吃一顿,于是从小年开始,每天都是在年味中度过的。
    小年这天,除要备办较为丰盛的菜肴进行庆贺外,还要举行祭祀“灶神”活动,故小年又称作“祭灶节”。黄大爷还记得老家的做法,取若干稻草秸,切成约一寸长的秸杆子,再以少许炒熟的黄豆拌和,这是灶马料,是供灶神坐骑食用的。祭灶活动开始时,家里掌门的要在灶王爷神位前点烛焚香,供上麦芽糖,然后自灶间至大门外,向空中抛撒“马料”,口中不停地叨咕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话语,这叫“送灶”。
  小时候听大人们说,麦芽糖可以粘住灶王爷的口,使他见了玉皇大帝后不能说坏话。那时候黄大爷就在纳闷,既然灶王爷的嘴给粘住了,坏话是不能讲了,可好话也说不成了,还怎么言好事呀!

旧时合肥的习俗

  从黄大爷家出来,我直奔安徽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张昭先生的家里,这位淮军将领张树声的后人是名副其实的老合肥,向他打听合肥人过祭灶节,那应该算是找对了人。
    旧时合肥人过小年比现在要热闹得多,早在前一天就要做准备,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制炒米糖。具体做法是将米入锅炒至焦黄香脆,然后加适量事先熬制好的麦芽糖稀,经拌和均匀后再将其捏搓成椭圆状糖米团。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一家人围坐在大桌子旁,同样也是要放鞭炮的。然后小孩子们打着灯笼出去玩,嘴里唱着童谣:“二十三,糖瓜粘,灶王爷要上天。”
    据说炒米糖在晋代的《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当时称为“胶牙饧”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一首诗中也写道:“岁盏后推兰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由此可见,在唐朝它已与美酒一样,成了春节期间必备的佳品。麦芽糖派上了新用场大约是在明清时代,不知怎么就成了祭祀灶王爷时粘糊其口的武器。
    炒米糖我还真见过,现在有时候还可以看到挑挑子卖的,就是那种淡黄色的麦芽糖,粘性很大,北方也叫“关东糖”。以前的要比现在冷得多,把它放在屋外,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张昭先生是研究民俗的,他说民间传说中的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命”。它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看着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把好事坏事都详细记录下来,到了小年就回转天庭,向玉皇大帝禀报各家各户的善恶情况。然后再返回人间,根据玉帝的旨意惩恶扬善。
    过去,老百姓都是讲究因果报应,为了让灶王多说好话,自然要给灶王爷多吃甜食,嘴甜多报喜呀。
    我开玩笑说,灶王爷这个神仙看来也是不能免俗呀。张昭先生回答说,民间传说其实就是老百姓的生活愿望的映射,反映的都是现实中的愿望。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还要请回一张年画,上面画着一匹马,在画子面前也要摆上饲料。然后再画上个小人儿,喂饱了马由小人儿牵着,然后灶王骑着它上天去报喜。
    平时难得吃到好吃的,这一天由于没有灶王爷的监督,大家都放开肚皮大吃一顿,有的还放纵自己做一些小过错,只要不过分就行。

不同人家的日子

    张昭先生还告诉我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过小年大同小异,但日子不尽相同,这里面也是有来历的。
    大约从雍正年间开始,清朝的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要在坤宁宫祀神,为了节省开支,皇帝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随之效仿,于腊月二十三祭灶,自此开始有了官民在不同日子过小年的分野。
    因为北方以前是政治中心,受官气影响较重,逐渐老百姓过小年也多为腊月二十三;而南方远离政治中心,小年便为腊月二十四;而鄱阳湖一代的沿湖居民,还保留了船家的传统,小年定在腊月二十五。于是有了“官三民四船五”的说法。
    不同的日子过小年很有意思,大致可以考证出地域的特点。像合肥这个地方,虽然从地理分界线上看属于南方,但习惯里更多地还是保留了北方的风俗;而本省的一些南方城市,比如安庆,还是习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
  其实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王爷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神仙。春秋时《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字样。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后来就把灶王爷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做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或二十五。这几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至少在宋代,祭灶节已经是个重要的节日了,这点范成大的《祭灶》可以作证:古傅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张昭先生分析说,在古代,祭灶节是世俗社会秩序的一种反映,表现了普通人对皇帝及其基层官员的畏惧,以及对基层官员贿赂的风气,所谓“瞒上不瞒下”,只要把和自己最近的官员贿赂好,皇帝不会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小有触犯法律也可以逃避惩罚。   
    当然,我们现在过祭灶节实际上就是图个喜庆,保留下中华民族的一份民俗现象。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哪天过小年,人们辞旧迎新的愿望都是一致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